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首页 >> 二战那些事儿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逍遥初唐抗战之杀敌爆装系统上门女婿叶辰(又名霸婿崛起,上门龙婿)大明:家妻上将军不宋大明元辅长歌当宋海贼之母巢秩序我在大唐做战神我在大唐卖烧烤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00章 不朽的丰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上一回我们说到,日本这位被戏称为“抗日名将”的牟田口廉也,发动了代号“乌号作战”的进攻,妄图一举拿下英帕尔。或许这位将军心里暗暗把自己当成了成吉思汗的传人,想在丛林深处来一场“草原远征”的翻版,结果却弄得损兵折将,灰头土脸地收场。

正是因为日本人这次“作死”式的进攻,把自己的主力部队给送掉了,盟军的机会来了!憋了好几年的反攻大计,终于可以全面铺开了。

反攻的核心目标,简单说就一件事:修路!

修一条从印度东北的小镇雷多出发,硬生生凿穿缅甸北部,最后跟中国云南的滇缅公路连上的“生命线”。这条路一旦打通,就像给被封锁的中国接上了一根巨大的输血管,飞机、大炮、坦克、牛肉罐头……各种战争物资就能源源不断地运进来。到时候,还怕小日本不投降?

为了干成这件大事,盟军准备了两把削铁如泥的宝剑,准备从两个方向,给盘踞在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的日军来个“双龙出海”。

第一把剑,是从印度刺出来的“x部队”。 这支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驻印军”。他们的前身,是1942年第一次远征缅甸失败后,由孙立人、廖耀湘这些牛人带着,死里逃生撤到印度的残兵败将。刚到印度那会儿,那叫一个惨,个个衣衫褴褛,跟叫花子似的。

但是,在美国人的蓝姆迦训练基地,这些中国军人迎来了新生。他们的总教官,就是赫赫有名的——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在史迪威的魔鬼训练下,这帮士兵鸟枪换炮了。吃的是美国牛肉罐头,穿的是美式军服,手里拿的是m1加兰德步枪和汤姆逊冲锋枪。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他们已经成了一支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现代化王牌军。

第二把剑,是从中国云南刺出来的“Y部队”。 这就是“中国远征军”,由卫立煌将军指挥。这支部队人多势众,足足有16个师,听起来挺吓人。但装备和训练水平跟驻印军比,那可就差远了,简直就是“小米加步枪”对上了“机械化部队”。两年多来,他们和日军隔着一条怒江遥遥相望,天天掰着指头盼着反攻的号角吹响。

现在,时机成熟了。x部队和Y部队,就像一把巨大钳子的两个钳口,将从缅甸的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朝着同一个目标凶猛地夹过来。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收复失地,更是要用小伙子们的鲜血和美利坚的钢铁,在崇山峻岭和原始丛林里,铺出一条通往胜利的“地狱之路”。

在士兵们于前线丛林里跟日本人玩命的时候,后方的盟军高层指挥部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打得不可开交。这场“战争中的战争”堪比一出精彩绝伦的“三国演义”,主角分别是:

美国代表: “醋乔”约瑟夫·史迪威将军,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暴脾气老头。

中国代表: 时任中国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一个心思缜密、下着一盘世纪大棋的战略家。

英国代表: 以蒙巴顿勋爵为首的“日不落帝国”绅士们,心里盘算着如何恢复大英帝国的荣光。

他们仨的矛盾,可不是今天你瞅我不顺眼、明天我看你像根葱那么简单,而是国家利益、战略思想和个人性格的终极大碰撞。

“醋乔”和他那不容动摇的“修路十字军”

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在美国陆军里有个响当当的绰号——“醋乔”,意思就是他这人跟泡了醋一样,又酸又冲。他绝对是中缅印战区里最复杂、也最招人恨(也招人爱)的角色。

作为一名战地指挥官,他简直是完美的:精力旺盛得像头牛,意志坚定得像块铁,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能跟昆明街头的小贩吵架,对战术细节的把握更是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他这辈子仿佛就一个目标,一个执念,那就是:修路!修路!修那条从印度雷多到中国的公路! 在他看来,这条路就是打败日本的“任督二脉”,打通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史迪威对中国的普通士兵,怀有一种非常真诚的、近乎“护犊子”般的感情。他早就看出来了,中国兵不是不能打,而是被那帮腐败无能的军官、烂到家的后勤和烧火棍一样的武器给耽误了。他坚信,只要给这些兵吃饱饭,换上好枪,再配上靠谱的指挥官,他们就能变成吊打日军的勇士。后来他在印度蓝姆迦基地对驻印军的成功改造,也完美印证了他的想法。

然而,他对底层士兵有多爱,对上层领导就有多鄙视。他那张嘴,简直就是一部“毒舌语录大全”,刻薄起来能把人活活气死。在他的私人日记里,他给蒋校长起了个充满嘲讽意味的绰号——“花生米”。为啥叫花生米?可能是因为小,也可能是因为又硬又难撬开。他还管他的英国盟友叫“酸橙佬”,因为英国水手过去常吃酸橙防败血病。

在他眼里,这帮政客和英国贵族,全是他修路大业上的绊脚石。这种“挡我者死”的态度,一方面让他能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另一方面也把盟军的合作氛围搞得乌烟瘴气,大家表面笑嘻嘻,心里mmp。

跟史迪威“一根筋”的“速战速决”想法比起来,蒋校长心里想的就复杂多了。对他来说,打跑日本人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日本虽然还没打败,但校长已经在考虑战后的事情了。这才是他战略考量的核心,说白了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攘完了外,还得有力气接着安内。

这种根本性的战略分歧,导致了他和史迪威在指挥权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拔河比赛”。

名义上,老蒋是把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史迪威。可实际上呢?老蒋就像个“遥控器大师”,频繁地通过秘密电报,越过史迪威,直接给前线的中国将军们下达和他顶头上司(史迪威)的作战计划完全相反的命令。这就把史迪威搞得非常尴尬,他名义上是总司令,结果发现自己说话跟放屁一样,底下的部队根本不听他的。史迪威气得好几次直接飞到重庆,跟老蒋当面对质,拍桌子瞪眼,但效果嘛……基本等于零。

俩人的矛盾,还体现在宝贵的“租借物资”怎么分上。这可是美国人送来的好东西,谁都想要。

校长的想法是: “好东西得留着!多给我在中国内地的嫡系部队,那是我的老本,得保存实力,以后我还得有大用。”

史迪威的想法是: “放屁!最好的装备必须优先给正在缅甸前线流血的驻印军!他们才是我的‘嫡系’!物资只有投到战场上,变成打鬼子的子弹,才有价值!”

你看,一个想把钱存起来留着以后花,一个想立刻把钱全花了去投资。这俩人能谈到一块儿去才怪了。在校长看来,史迪威这是在拿中国人的命和美国人的物资,给自己刷战功、攒履历,顺便削弱他国民政府的中央军。

这种根本性的分歧,导致每一个战术决策——比如啥时候发起进攻,调动哪个师——都成了两个大佬之间的政治掰手腕。史迪威一门心思要干日本人,而校长则想借美国人的手,多捞点物资,少死点自己的兵,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矛盾的顶点是,当史迪威纯粹从军事角度出发,建议把共产党的第十八集团军(也就是八路军)也拉进来,从侧翼捅日军一刀时,这可捅了马蜂窝了。在老蒋看来,你史迪威居然想武装我的死对头?这跟资助敌人有啥区别?老蒋气得差点当场掀桌子,扭头就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发电报,强烈要求:“把这个叫史迪威的美国老头给我撤了!立刻!马上!”

盟军内部的“宫斗”,还不止中美这一对。作为整个东南亚战区的总瓢把子,英国海军上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和他手下那位战功赫赫的斯利姆将军,人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的目标是:收复整个缅甸,恢复大英帝国在这个旮旯的昔日荣光。

史迪威那个修路计划,只是他们宏大蓝图里的一部分,并不总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就导致了在空中支援和后勤分配上,经常出现摩擦。

史迪威那暴脾气,哪受得了这个。他经常玩一手“越级上报”,绕过顶头上司蒙巴顿,直接跟华盛顿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打电话要东西。这把蒙巴顿气得够呛,心想:“嘿,你个美国佬,到底还把不把我这个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放在眼里了?”

尤其是在奇袭缅北重镇密支那的行动中,史迪威为了保密,压根就没通知英国高层。当蒙巴顿和远在伦敦的丘吉尔首相,从报纸上得知密支那机场被攻占的消息时,那感觉就像自己老婆生了孩子,自己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俩人的愤怒可想而知。而史迪威呢?他还在日记里幸灾乐祸地用大写字母写道:“这下可把那帮酸橙佬气疯了吧!哈哈哈!”

你看,中缅印战区的指挥体系,本身就是一锅大杂烩。史迪威一个人身兼数职,简直就是个“斜杠将军”:

校长的参谋长

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

盟军东南亚战区副最高统帅

缅北战区总指挥

这么多帽子戴在一个人头上,权力是大了,但也意味着他得伺候好几个老板。他既要对老蒋负责,又要听蒙巴顿的,同时还得执行华盛顿的命令。这感觉就像一个员工,同时有三个部门经理,一个让他往东,一个让他往西,还有一个让他原地踏步。这活儿能干好吗?能不出乱子吗?

就在后方大佬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前线的x部队——那支由史迪威一手调教出来的中国驻印军,已经和他们的美国战友一起,从印度雷多出发,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地烫向了缅甸北部的日军防线。这条路,既是通往中国的生命线,也是一条通往地狱的血路。

反攻的第一个大目标,就是缅北的战略重镇——密支那。

这地方有多重要?这么说吧,它既是铁路枢纽,又是水路码头,更要命的是,它有一个大型机场。这机场是日军在整个缅北最重要的空军基地,也是咱们计划中那条“史迪威公路”的必经之地。拿下密支那,就等于掐住了日军的脖子,把缅北的天空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后续修路、打仗,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前进基地。

为了快刀斩乱麻,迅速拿下这个宝贝,史迪威策划了一场堪比好莱坞大片的行动,代号“终点跑”。

他命令手下一支王牌中的王牌——美军第5307复合部队(暂编),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麦瑞尔突击队”,伙同中国驻印军新22师和新38师的精锐,外加一个坦克营,来一次长途大奔袭。

这支中美联军,要翻越海拔几千米、跟蜀道一样难走的库蒙山脉,像一群幽灵一样,绕过日军在孟拱河谷重兵把守的大路,直插敌人的心脏——密支那机场。

这次行军,简直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士兵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原始丛林里穿行,脚下是湿滑的泥沼,身边是嗡嗡叫的蚊子(能传播疟疾的那种),还得忍着饥饿和疲惫。但是,这支钢铁部队硬是挺过来了。

1944年5月17日,当这群胡子拉碴、满身泥浆的“野人”突然出现在密支那机场时,日本人彻底懵逼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敌人会从这个鬼地方钻出来!中美联军二话不说,发起了闪电般的攻击,一举拿下了密支那西机场!

这是一个辉煌的战术胜利,消息传出,整个战区都沸腾了!史迪威估计在指挥部里笑得合不拢嘴。

然而,常言道,乐极生悲。

突击队的指挥官梅里尔将军,在占领机场后,可能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完全不顾自己的部队已经累得半死,伤亡也不小,立刻下令手下的中国第150团,去攻击防御森严的密支那城区,特别是那个坚固的火车站。

这次仓促的进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灾难。

5月18日傍晚,当第150团的中国官兵们嗷嗷叫着冲向火车站时,迎接他们的是日军暴雨般的炮火和从侧翼射来的、像镰刀一样收割生命的机枪子弹。进攻瞬间受挫。

接下来的三天,密支那火车站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日军组织了疯狗一样的反扑,双方就在那么点大的地方,你来我往,反复争夺。第150团在没有重炮支援的情况下,跟几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刺刀见红,血流成河。虽然他们在5月20号上午一度攻下了火车站,但屁股还没坐热,就在日军的猛烈炮击下又丢了。

最后,这个团弹尽粮绝,伤亡殆尽,不得不杀出一条血路退回机场。仅仅为了攻打这个火车站,短短三天,第150团就伤亡了近700人,其中还包括带头冲锋、不幸牺牲的第3营营长郭文轩。

奇袭的惊喜变成了围城的噩梦。密支那战役,迅速演变成了一场长达78天的残酷消耗战。

盟军虽然有兵力优势,天上的飞机也全是自己的,但日本人就像一群躲在乌龟壳里的疯狗,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武士道精神,死战不退。盟军每往前推进一步,都得付出血的代价。

这时候,中国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将军接手了前线指挥。他一看这情况,强攻不行,那就来文的。他下令部队采取最稳妥但也最辛苦的“壕沟战”战术。士兵们像土拨鼠一样,顶着炮火,一寸一寸地往前挖交通壕,慢慢地压缩日军的活动空间。

盟军的空中优势在这时候发挥到了极致。成百上千吨的炸弹,跟不要钱似的,被倾泻到小小的密支那城里。光是在7月中旬的一次总攻中,盟军就出动了40架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还有数不清的战斗机,投下了几百吨炸弹。日军的阵地基本上被犁了一遍,整个城市被炸成了一片废墟,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死亡之城”。

6月下旬,随着其他战场的胜利,新38师等生力军终于赶到密支那增援,盟军对日军形成了三面大包围。

7月中旬,最后的总攻开始了。之前在其他地方打出威风的第50师第149团,在铺天盖地的空炮火力掩护下,像一把尖刀,再次插向了那个让他们无数战友饮恨的火车站。7月31日,他们终于彻底占领了火车站,算是为之前牺牲的第150团的兄弟们报了仇。

此时,城里的日军守备队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已经山穷水尽了。他接到了上级司令部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冰冷而绝情:“死守密支那,玉碎于斯。” 这意思就是,你和你手下的人,就准备全体“光荣”地死在那儿吧,一个也别想回来。

然而,水上源藏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他把这份“玉碎”命令给压了下来,没告诉手下。他独自承担了违抗军令的罪责,然后下令残存的几百名士兵,趁夜色突围逃生。

在部下撤离后,1944年8月1日,水上源藏少将在自己的指挥所里,拔枪自尽。他用自己的生命,为部下换来了一线生机。

后来,他的副官侥幸逃回司令部报告战况时,竟然被一个叫辻政信的作战参谋(就是那个后来在新加坡搞大屠杀的战争狂人)一顿暴打,辻政信一边打一边咆哮:“不是叫你们死守吗?你们为什么还有脸活着回来!”

8月3日,盟军终于完全占领了密支那。这场战役,是中国军队在二战期间,在海外打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攻坚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但胜利的代价是无比高昂的:

中国驻印军: 阵亡300余人,负伤数1500余人。

美军麦瑞尔突击队: 这支曾经的精锐,打完仗几乎不复存在。出发时的2750人,到最后还能站着喘气的,只剩下不到200人。

日军: 包括水上源藏在内,3000多名守军,除了少数跑掉的,基本上全交代在这儿了。

就在士兵们用鲜血染红密支那的土地时,另一场同样艰苦的战争,正在他们身后展开。

数以万计的中国和美国工兵部队,在作战部队的掩护下,跟缅甸北部的原始丛林进行着一场殊死搏斗。他们的敌人不是日本兵,而是每年长达数月的雨季、陡峭湿滑的山地、奔腾咆哮的河流,以及无处不在的疟疾、痢疾等热带病。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修建那条中印公路——后来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的生命线。

这是一项史诗级的工程。筑路和战斗,就像一对连体婴,密不可分。“公路修到哪里,战斗就打到哪里”,这句话,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步兵在前面用枪炮为推土机扫清障碍;推土机在后面用履带为步兵送来弹药和粮食。

这条路,每一寸都是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耗资近1.5亿美元,超过1100名美国工兵和数量更多的中国、印度、缅甸劳工,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

攻克密支那后,日军在缅北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了。兵强马壮、经验丰富的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孙立人部)和新六军(廖耀湘部),就像开了挂一样,势如破竹。他们先后攻克了八莫、南坎等日军据点。到1945年1月,驻印军已经把缅甸北部的日本鬼子扫得干干净净,兵锋直指中缅边境。

密支那之战,就是整个缅甸战场的缩影。它始于一次精彩的奇袭,却差点因指挥失误变成一场灾难。最终,胜利不是靠什么花哨的战术,而是靠盟军压倒性的后勤、工业力量和空中优势,硬生生用一场残酷的消耗战磨出来的。这也预示了,接下来的胜利之路,每一寸,都必须用鲜血去换。

就在史迪威的x部队在缅北丛林里开着“外挂”一路猛冲的时候,在东边,另一支规模更庞大的中国军队——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正在云南西部的崇山峻岭里,跟日本人打一场更原始、也更惨烈的血战。他们的任务,就是从东边配合驻印军,像钳子一样把日军夹死,共同打通那条生命线。

如果说x部队打的是“装备碾压局”,那Y部队打的就是纯粹的“意志血肉局”。

1944年5月11日晚上,随着卫立煌将军一声令下,憋了两年的大反攻,终于开始了!

远征军第十一和第二十两个集团军,总共16个师,超过10万大军,在美国“飞虎队”的空中掩护下,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强渡怒江天险。

怒江,那可不是一般的小河沟。两岸是刀削斧劈的悬崖,江水湍急得能把船冲翻。自从1942年远征军炸毁了惠通桥,这里就成了中日两军对峙的最前线,一晃就是两年。

渡过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黎贡山。这山,就是滇西的天然屏障。士兵们不得不在凄风苦雨中,沿着又陡又滑的千年古道,玩命地往上爬。美军顾问管这叫“云层上的战斗”,因为他们真的就是在云里雾里打仗。在这种高海拔的恶劣环境下,因为饿、因为冷、因为生病而倒下的非战斗减员,甚至比被日本人打死的还多。

在所有滇西战役里,要说最血腥、最残酷、最让人头皮发麻的,毫无疑问是松山之战。

松山,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谁控制了它,谁就掐住了公路的命脉。日本人也知道这地方重要,花了两年时间,把这座石头山改造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马其诺防线”。

这要塞有多牛?整座山都被掏空了,里面全是子母堡、暗堡、交通壕和坑道,连成一个立体的、互相交叉的火力网。工事全是钢筋水泥浇筑的,厚得离谱。你用飞机去炸,用大炮去轰,就跟给它挠痒痒一样,根本伤不到筋骨。

6月4日,远征军第71军对松山发起了第一次猛攻。结果呢?进攻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中国士兵们喊着号子往陡峭的山坡上冲,刚冲到一半,隐藏在各个角落的日军暗堡突然吐出火舌,密集的交叉火力像割草一样,瞬间就把冲锋的队伍成片成片地扫倒。头几次强攻,全是以惨败告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面对这个“钢铁乌龟壳”,远征军知道不能再硬拼了。在美军顾问的帮助下,他们开始玩起了“技术活”。

他们用上了美制的“巴祖卡”火箭筒和火焰喷射器,对着那些暴露的火力点,挨个“点名”。

他们甚至把山炮推到了离敌人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玩起了“抵近射击”,炮弹就像手榴弹一样直接往敌人碉堡里塞。

但最关键、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坑道作业”。

中国工兵们,成了“地鼠部队”。他们夜以继日地在坚硬的岩石里,秘密挖掘坑道,目标直指松山主峰“子高地”下面,日军核心主堡垒的正下方。

经过几个星期的玩命挖掘,两条主坑道终于挖通了。1944年8月20日上午9点半,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

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工兵们引爆了坑道里填装的120箱、总计3吨重的tNt炸药!

“轰——!!!”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整个松山主峰的顶部,被巨大的爆炸力掀上了几百米高的天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日军那个自以为坚不可摧的主堡垒,瞬间被撕成了碎片。

然而,你以为这就完了?太天真了。

就算主峰被炸飞了,幸存的日本兵依然利用残余的工事和坑道,像疯了一样进行最后的抵抗。接下来的战斗,退化到了最原始的肉搏战。中国士兵和日本兵,在狭窄的战壕和弹坑里,用刺刀、用工兵铲、用拳头、用牙齿,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搏斗。

直到9月7日,远征军才最终把松山上约1270多名日本守军,包括他们的指挥官金光惠次郎少佐在内,一个不留地全部歼灭。

这场胜利的代价是惊人的:远征军付出了阵亡超过8000人的惨重代价。 8000多条好汉的命,才换来这一座山的胜利。战后的松山,尸体堆积如山,臭气熏天,最后只能用推土机连续工作好几个星期,才把双方的尸体草草掩埋。

在松山打成一锅粥的同时,远征军第20集团军正在围攻腾冲古城。

攻打腾冲,意义非凡。因为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从日本人手里收复的第一座有日军驻守的县城。这不仅仅是军事胜利,更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

日本人同样把腾冲经营得固若金汤。远征军先是猛攻城外的制高点来凤山,经过20多天的血战,靠着美式火焰喷射器开路,硬生生烧出了一条血路,终于在7月底控制了来凤山,为攻城扫清了障碍。

8月22日,美军第14航空队的b-25轰炸机群,对腾冲的古城墙进行了“拆迁式”轰炸,坚固的城墙被炸开了好几个大口子。

远征军随即发起总攻,突入城内。接下来,是长达42天的、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最残酷的巷战之一。

当时的战史是这么记载的:“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尸填街巷,血满城垣。”

这几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每一寸土地,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子,甚至每一个房间,都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斗。中国士兵必须像清道夫一样,挨家挨户地把顽抗的日军清理干净。

最终,在付出近2万名官兵伤亡的惨重代价后,远征军全歼了城内近2800名日军,于9月14日光复了这座英雄的城市。

如果说松山和腾冲是“攻坚死战”,那对战略枢纽龙陵的争夺,就是一场持续了近五个月、来来回回、反复拉锯的“消耗战”。

龙陵是滇缅公路和另一条公路的交汇点,谁丢了这里,谁就输了半个滇西。所以,双方都在这里下了血本。

远征军曾经三次攻进龙陵城,但又三次被日军疯狗式的反扑给逼了出来。双方围绕着龙陵城外的那几个小山头,展开了无数次极其惨烈的争夺。那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日军甚至狗急跳墙,动用了会让人皮肤溃烂的糜烂性毒气弹。

这是一场纯粹的“绞肉机”战役,双方都不断地把增援部队填进这个无底洞。直到11月初,远征军在投入了包括从国内紧急调来的王牌部队——第5军200师在内的绝对优势兵力后,才最终把兵力耗尽的日军彻底击溃,于11月3日收复了龙陵。

这场滇西反攻中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多、打得最惨烈的战役,最终以远征军的“惨胜”告终。此役,远征军伤亡高达多人,日军死伤也超过了一万人。

滇西战场的胜利,展现了中国军队惊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的飞跃。尽管装备和训练比不上驻印军,但在美国空军的“空中大巴掌”和后勤支持下,Y部队的小伙子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证明了他们是全世界最坚韧的战士。

他们用一场场“惨胜”,告诉全世界:中国军队,已经有能力向最精锐的日本师团发起持续进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些被日本军史称为“玉碎战”(就是全体死光光的意思)的战斗,标志着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进入了决定性的反攻阶段!

时间来到1944年的秋冬季节,缅北和滇西这两大战场上的硬骨头,基本上都被中国军队啃下来了。

日本人在缅甸北部的主力,什么第18师团、第56师团,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精锐”,在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的左右开弓、轮番暴揍下,基本上被打成了“团剩”,不成建制了。曾经牛气哄哄的日军第33军,现在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连组织一场像样的防御都做不到了。

胜利的天平,已经完全倒向了盟军。打通中印公路的最后时刻,终于要来了!

在清除了各自战区的主要障碍后,两支在不同战场浴血奋战的中国劲旅,开始朝着同一个目标——中缅边境线——做最后的冲刺。

西线战场: 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一军(原驻印军主力),在攻克八莫和南坎之后,继续向东猛攻。他们开着坦克,坐着卡车,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得能把天捅个窟窿。沿途的日军零星抵抗,基本上跟螳臂当车没啥区别。

东线战场: 卫立煌将军指挥的远征军,在夺取龙陵后,也是乘胜追击,一路收复了芒市、遮放,兵锋直指中国的国门——畹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两支分别从印度和云南出发,隔着千山万水,打了一年半血战的兄弟部队,正沿着滇缅公路这条轴线,从东西两个方向,飞速地向对方靠拢。他们之间的距离,正在以“天”来计算。

1945年1月27日。

这是一个注定要被写进历史教科书的日子。

在缅甸边境一个名叫芒友的小镇上,中国驻印军新一军第38师的先头部队,与从云南方向一路打过来的中国远征军第50师的侦察部队,胜利会师了!

这一刻,是整个缅北滇西反攻战役的最高潮,是整部血泪史诗中最华彩的乐章。

当那些穿着全套美式军服、精神饱满、甚至有点“洋气”的驻印军士兵,与那些穿着土黄色军装、饱经风霜、脸上写满坚毅的远征军士兵,在异国的土地上,紧紧拥抱、握手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这个握手,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被日本鬼子切断了整整两年半的中国西南国际陆路交通大动脉,终于被我们自己,用鲜血和生命,重新打通了!

这两支部队,就像两个失散多年的兄弟。一个(驻印军)被送出国留洋深造,学了一身本事回来;另一个(远征军)则在家里死死顶住恶邻的欺负,守住了家门。现在,兄弟俩终于在家门口的战场上,重逢了。

他们的身后,是数万名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忠骨;他们的眼前,是通往祖国和最终胜利的光明大道。

会师的第二天,也就是1945年1月28日,盟军在芒友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孙立人、卫立煌这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们,都出席了仪式,共同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典礼一结束,第一支由几百辆美国“十轮大卡”组成的庞大车队,引擎轰鸣,尘土飞扬。车上满载着大炮、炮弹、药品和各种急需的战争物资,从印度的雷多出发,沿着这条刚刚全线贯通的公路,跨过中缅边境的畹町桥,雄赳气昂地驶入了中国云南的土地,奔向后方基地昆明。

车轮滚滚向前,带去的是胜利的希望。

为了纪念那位为这条公路的修建倾注了全部心血,脾气臭得要死,但功劳大得没边的美国将军,盟军正式将这条由新建的“雷多公路”和修复的“滇缅公路”连接而成的、全长1736公里的战略大动脉,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讽刺的是,史迪威本人,却无缘亲眼见证这个他梦寐以求的时刻。

随着这支钢铁洪流的涌入,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陆上生命线的打通,意味着盟国的援助可以不再完全依赖那个风险高得吓人、运量又小得可怜的“驼峰航线”。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坚持抗战的物质基础,也让日本人看到了他们注定失败的命运。

缅北滇西反攻战役,毫无疑问,以盟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是一次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巨大成功。它不仅打通了援华生命线,更重要的是,它把日本侵略者从中国的西南国门彻底赶了出去,扭转了整个亚洲大陆战场的战略态势。

然而,在这场辉煌胜利的背后,是难以估量的巨大牺牲,和一出令人扼腕叹息的政治悲剧。

胜利的代价:一组冰冷的数字

这场持续了一年半的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艰苦、最残酷的战事之一。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

中国驻印军(x部队): 伤亡约1.8万余人。

中国远征军(Y部队): 伤亡则高达6.7万余人。

美军: 在密支那等战役中也付出了重大伤亡。

合计起来,超过10万名中美盟军将士的伤亡,才换来了这条血染的公路。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破碎的家庭。

与此同时,日军也付出了毁灭性的代价。据统计,驻印军在缅北干掉了日军4.8万多人,远征军在滇西干掉了日军2.1万多人。日军在缅甸北部的几个王牌师团,几乎被成建制地消灭,他们在缅甸的陆上力量遭到了无法挽回的重创。

这场战役中最大的讽刺,莫过于它的总设计师和最坚定的推动者——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命运。

就在1944年10月,滇西战场捷报频传,缅北反攻势如破竹,距离最终胜利只剩下最后三个月的时候,一纸来自华盛顿的电报,将史迪威将军召回了美国。他被解雇了。

这次召回,是他与蒋校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最终爆发。老蒋实在无法容忍史迪威在指挥权上对自己权威的挑战,更不可能接受他那个武装中共部队的“馊主意”。在蒋介石以“再不换掉他,我就退出不干了”的强硬姿态威胁下,考虑到即将到来的美国总统大选需要中国这个盟友的稳定,罗斯福总统最终选择了妥协。

他牺牲了这位战功卓着、性格耿直的将军。

史迪威,这位“醋乔”,被迫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近三年的战场,无缘亲眼看到自己毕生心血的结晶——史迪威公路的通车典礼。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也是盟国合作关系中一段不太光彩的插曲。一个为中国流过血、出过力的外国将军,最终却因为政治斗争,在胜利前夜黯然离场。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缅印战区被很多西方的历史学家称为二战中“被遗忘的战场”。然而,这场战役的意义,远非一个次要战场可以概括。

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正面抗战,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减轻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坚韧与潜力。

从1942年的仓皇败退、狼狈不堪,到1945年的胜利会师、扬眉吐气,中国的士兵们用事实证明:只要有足够的给养、精良的武器和正确的指挥,他们就是能够战胜最精锐日军的优秀战士。

松山要塞的坑道、腾冲古城的巷战、密支那的围城……这些战役的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欧洲的诺曼底或是太平洋的硫磺岛。

缅北滇西的胜利,是一场苦涩的凯旋。它是一部由中美英三国共同书写,却又充满了内部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复杂史诗。它既是盟国合作的典范,也是国家利益博弈的真实写照。

但最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座由数万名中国军人的骸骨,在异国的丛林和山地里,铺就的不朽丰碑。

它永远铭记着那条,通往胜利的,地狱之路。

随着印缅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日本节节败退,三巨头也开始筹划对日作战的下一步行动。于是,1945年7月17日,美国、英国和苏联在德国近郊的波茨坦,召开了三巨头最后一次会晤。那么,在这场峰会上,他们之间又将展开怎样的政治博弈?日本的命运,又将被如何裁定?——下回再说。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二战那些事儿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总裁强势爱:染指,小甜妻!这个明星只想学习混世矿工浓情密爱:鲜妻,你好甜扉页空间闪婚之谈少的甜妻战龙归来林北异世小邪君错爱首席肤浅者特工冷妃:绝情王爷休想逃名柯:毒唯恋爱手册鬼眼道长大明小郎君女施主请留步盛宠妻宝一世豪婿叶凡秋沐橙午后香茶新书神秘复苏之诡闻记绝世战祖
经典收藏大明孽子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三国:签到三年,成为绝世战神嫡妃当宠袁术天下大周九皇子穿越宋朝,他们叫我弑君者风水卜卦时空穿梭者:历史的秘密纨绔帝业大明极品皇孙一穿就成绝世高手贞观楚王异界战争之超级军团系统捕快摸鱼指南史上最囧的穿越:腐女皇妃爱妃,本王俯首称臣大明虎威军门铁甲轰鸣内大秦:扶苏!手握三十万还不反?
最近更新明朝的名义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衣冠谋冢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冰临谷铁骑红颜:大秦霸业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三藏还俗唐代秘史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史上最强县令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