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木易煜浩

首页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玩家凶猛末世从逃生开始穿越火线之英雄有梦赌石神眼快穿:反派女配,你有毒全球冰封十日终焉拜师四目道长大佬归来,假千金她不装了家财万亿极寒末世:我安全屋无敌了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木易煜浩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全文阅读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txt下载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最新章节 - 好看的科幻小说小说

第12章 (第190章 )五维阶的成功突破与外物变形能力的意外收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12.1 E-73资料获取与初步研究

地球历2907年夏,一个大晴天的早上,阳光在伊瑟拉主星地表铺洒出金色暖意,而华夏舰队却正孤独地穿梭于宇宙深处。

这里没有昼夜交替,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如同巨型墨幕将舰船包裹,唯有舰体外部的冷光指示灯与远处星辰微弱的光点,在这片死寂的黑夜里勾勒出舰队前行的轨迹。

林轩接通了与伊瑟拉文明几位核心人员的远程即时通讯。

他不仅详细说明了华夏文明遭遇的厄运,还特意提及E-73在念力触碰下产生意识波动、传回“强核力-电磁力对冲补偿值”的异常情况。

通讯中,几位长老对全员精神冻结的遭遇深表惋惜与安抚,而陪同莱拉夫人的卡列斯博士,一听到“E-73”的名字便猛然反应过来,这位正是伊瑟拉能量研究中心“多力场协同稳定”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是他多年的老同事。

“林老弟,E-73当年可是咱们中心破解‘强核力越界干扰电磁力’难题的核心人物!”卡列斯博士的声音带着急切:“他早年间一直钻研‘多力场平衡调控’,说不定他深层记忆里封存的研究,就是你解开‘强力解绑雾装置’的关键。你先稳住,我这就去他当年的工作台电脑里找找,他总爱把重要数据存在加密的‘力场实验日志’文件夹里,或许能挖出有用的线索!”

林轩眼睛瞬间亮了,声音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激动,连量子意识流都泛起细碎的银蓝光纹:“老卡!您没跟我开玩笑吧?E-73居然是破解那难题的核心人物!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要是能找到他的‘力场实验日志’,说不定咱就能把强力解绑雾装置的症结给揪出来了!您快去查,我在这儿等着,有任何发现咱随时通联!”

地球历2911年2月,历经一个月的筛选汇总,卡列斯博士终于紧急连通林轩的远程通讯,语气难掩兴奋:“林老弟!找到了!这是E-73三十八年前的‘力场波动缓冲算法’完整手稿,还有他记录的‘暗物质晶体力场适配阈值表’!”

随着数据文件同步传输至林轩的终端,卡列斯进一步解释核心价值,“你看这份算法,专门针对强核力失控对冲电磁力的情况设计,能精准计算补偿参数,刚好对应你之前说的‘强力解绑雾干扰四力平衡’的问题;还有这阈值表,详细标注了不同暗物质晶体纯度与力场强度的适配范围,而那装置的核心就是暗物质晶体。这些资料,绝对能帮你突破解析装置时‘四力紊乱难控’的瓶颈!”

林轩立即基于资料开展桌面模拟,将E-73的补偿参数代入此前模拟装置力场的混乱数据后,屏幕上原本缠成一团的四条力场曲线一下子就变平稳了,但对比残雾实测数据发现,“补偿算法”计算结果与“残雾实测值”存在8%系统误差。

林轩压不住探究欲说:“您快看!虽有误差,但参数刚放进去,这四种力的配合稳定性就提了一大截,我怀疑是残雾与暗物质晶体的匹配度影响了精度,得先验证‘残雾-晶体匹配度’这个假设!”

卡列斯博士听完,立刻接话:“你这发现点到了要害!E-73的算法就像精准的‘鞋模’,按纯晶体的‘脚型’做的;可你手里的残雾混了杂质,就像‘脚’裹了层灰,鞋模再好也得差几分。‘残雾-晶体匹配度’这假设,就是要把这层灰捋清楚,让鞋和脚严丝合缝!”

“可不是嘛!不管咋说,太谢谢您了,老卡!”林轩认真地说,“有了这份资料,我不光能稳稳当当地推进装置解析,说不定还能顺着‘多力场平衡’的路子,打破五维阶修炼里‘四力维度适配’的僵局。等有进展,我第一时间跟您说!”

挂断通讯后,林轩随即整合E-73资料与日焓文明能量协同经验、强力解绑雾残雾数据,正式建立“四力调控研究框架”。

至此,E-73遗留资料带来的关键突破告一段落,华夏舰队解析强力解绑雾装置有了精准理论支撑,林轩的五维修炼也找到了新的探索方向,原本孤立的“科技解析”与“念力修炼”两条线,因这份来自伊瑟拉文明的资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动推进。

12.2 日焓文明经验借鉴与实验探索

华夏号科研舱的舷窗外面,银蓝色的星尘跟碎钻似的慢慢飘着。

林轩轻轻闭上眼,量子态意识流变成一缕细细的银蓝光带,顺着日焓文明心得的数据脉络慢慢往里钻。

等碰到“二级恒星系文明”的记载时,意识流突然停住了。

这里面藏着的发展路子,跟华夏舰队之前走的“攒劲儿的路”特别像,一下子就把他的注意力抓得死死的。

这时,日焓文明大事记的第一段关键记载在意识中清晰展开:“地球历公元前3万年 - 公元100年,日焓因能量储备技术不足和跨天体移动风险,无法远行,通过绘制‘能量地图’和开发原始量子通讯技术,拓展太阳系内活动边界。”

林轩的目光落在图景里两团焓能絮团的互动上,它们相互触碰,银蓝色的量子波纹在两者间流转,像是在传递“某片区域能量密度低”“小行星背面有辐射盲区”的信息。

意识图景中,太阳不再是蒙昧时代那般“能量无序涌动”的模样:无数淡金色的焓能絮团在恒星周边的能量场里移动,有的贴着日冕层捕捉辐射,有的绕着小行星带记录能量波动,连周身的能量波纹都透着肉眼可见的“探索感”,再也不见早期文明的混乱与茫然。

林轩的意识流轻轻悬在图景上方,指尖传来的量子共振频率格外稳定,他忍不住轻声呢喃:“这哪是简单的‘活动’?分明是在系统性地摸太阳系的‘能量家底’啊。”

“能量存得不够,跨星球走又危险,换谁碰到这俩事儿都得犯难。”他看着焓能絮团用能量光点画的“太阳周边能量分布图”,那些光点连不同区域的能量数据都标得清清楚楚,甚至“太阳峰值和谷值那半边的能量差别”都没落下,“可它们没硬着头皮往前冲,反倒静下心来画了这张能量地图,把哪儿有能量、哪儿有危险都摸得明明白白;还弄出了量子通讯,让族群能远程互相配合,省得单个个体去探索白白送命。”

想到这儿,林轩突然想起他的舰队早年间刚离开木卫二那会儿的难处。

那时候的星图,全是靠地球文明时期的科技基础画出来的。那会儿技术不行,这些星图精度特别低,也就够短距离星际航行用用,别说深入没去过的星域了,就连小行星带都不敢随便穿。

每次规划新航线、标宇宙里的资源点,都得靠侦察舰一点点实地测绘,又费时间又费劲儿。

“这不就是把‘走不出去’的坎儿,变成‘先把家门口守好、摸透’的机会嘛!咱当年靠的也是这‘先稳住再慢慢往前挪’的法子,日焓这想法也太实在了!”他的意识流轻轻扫过图景里的“能量地图”,好像能透过那些光点,看见两个文明在不同时候,都靠着“把自家底儿摸明白”稳稳往前走的样子。

跟着意识流往下走,画面突然变了。

在空无一物的宇宙里,几十团焓能絮团围成一圈,外面裹着一层淡蓝色的能量罩,正拦着一颗直径5公里的彗星碎片不让它撞过来。

碎片砸在能量罩上,碎成了银灰色的小颗粒,可能量罩就轻轻抖了抖,一点儿要破的样子都没有。

林轩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这场景让他立马想起华夏舰队以前用战舰护盾挡陨石雨的事儿,“这能量文明能量罩的结实劲儿,居然能扛住彗星碎片?”

对应的记载随即浮现:“地球历100年 - 258年,日焓以‘量子操控’与‘能量护盾’为核心,构建起太阳系内的二级文明体系,完成太阳系量子通讯网络建设,成功抵御直径5公里的小型彗星撞击,正式迈入二级文明。”

林轩的意识流凑近图景中的能量护盾,能清晰感知到护盾内部的量子波动。

每一缕能量丝都在精准调整频率,像无数小手共同托住冲击,没有一丝紊乱。

“从画地图求稳当,到建护盾扛风险,这中间指定没少走冤枉路。”他忍不住琢磨,“就说那量子操控吧,咋精准调能量?调多了白浪费,调少了又挡不住;还有那能量护盾,强度咋卡得正好能扛住彗星?真要是护盾碎了,里头的族群全得受牵连。”

可瞧见图景里焓能絮团有条理地调着护盾参数的样子,他又很快想通了,“但人家不光把这些事儿搞定了,还把通讯网铺得满太阳系都是。彗星刚冒头,远在火星轨道的焓能絮团就收到信儿,提前调位置来帮忙,这哪儿是‘单点防御’啊?分明是把整个太阳系改成‘体系化保命’的堡垒了!”

这话刚说完,林轩忽然想起自己正在研究的“强力解绑雾”装置。

每次模拟力场都只能操控单一力,稍微复杂一点就乱作一团,可不就是“单点技术突破难”的问题?

“日焓这股‘啃硬骨头’的韧劲,太值得学了!它们能把量子操控、能量护盾、通讯网络整合到一块儿成个体系,我研究那台装置的时候,说不定也该从‘单独模拟一种力’改成‘让四种力一起配合’试试?”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轻轻晃了晃,银蓝色的光带泛起细碎的涟漪,跟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新想法高兴似的。

地球历2911年5月,林轩开展第一次“残雾微剂量”实验:以E-73阈值表中“暗物质晶体30%能量输出对应弱核力适配阈值”为依据,向小型花岗岩样本释放微量残雾。

实验结果显示,30%阈值确实能精准屏蔽弱核力,样本内部结构未出现明显损毁,初步验证阈值可行。

但观测发现,宏观花岗岩样本边缘出现0.3%不可控解离,且反复测试后该现象仍存在。

林轩分析数据后认为:“实验室环境并非绝对稳定,可能是温度、微量电磁辐射等‘环境噪声’干扰了残雾作用效果,得把这个变量纳入后续实验设计。”

林轩盯着实验数据,指尖轻点屏幕上那处解离痕迹,语气带着几分了然:“这就跟用特精准的镊子夹细针似的,本来瞄得倍儿准,可旁边总有股小风把镊子吹得晃悠两下。30%阈值这‘镊子’没毛病,但温度、电磁辐射这些‘环境噪声’就是那股捣乱的小风,不把它们挡严实了,再准的活儿也得差那么一丁点儿!”

为验证“解绑雾靠改变物质聚合规矩起效”的初始猜想,林轩在科研舱搭建了第一组对照实验。

地球历2911年8月,林轩在原有对照实验基础上,引入“日焓恒星模型”做交叉验证。

将装置力场数据与日焓文明“恒星能量循环模型”的频率曲线对比,发现两者在某一区间重叠度达92.7%。

结合实验中四力同步震荡的特性,他首次猜想“强核力-引力耦合常数可变” 。

若能通过调控耦合常数让两力协同,或许能解决四力紊乱问题。

据此,林轩开始搭建“四力共振腔”,计划通过共振环境进一步验证耦合常数的可变性。

此次对照实验同步启动:左侧实验台放置花岗岩样本,右侧放置钛合金样本,启动装置释放微量解绑雾。

同时用高灵敏度力场监测仪捕捉四力变化。

实验开始后,花岗岩表面逐渐出现裂纹,钛合金则缓慢分解为金属微粒,但两者均未出现结构损毁。

监测数据显示,此时强核力的作用范围从原子核级(10?1?m)扩展到宏观毫米级,电磁力的分子结合键强度下降47%,这与“强核力出界干扰电磁力”的猜想初步吻合。

可当他尝试用念力模拟1.72x1023hz的装置基础能量波动时,意外发生了,念力丝刚触达模拟力场,四力瞬间紊乱。

电磁力缠满念力丝导致监测仪短路,弱核力衰变速度加快3倍,引力甚至在实验台上方形成直径5厘米的时空漩涡。

紧急关停实验后,林轩反复核对数据,发现紊乱时四力的波动峰值出现同步震荡。

此次实验失败直接让他发现“四力存在同步震荡”的关键特性,打破了“四力独立作用”的初始认知。

林轩指着屏幕上两条近乎重合的频率曲线,眼睛亮了:“这就跟俩唱京剧的似的,本来各唱各的调,没想到在某段唱腔上居然能严丝合缝地合上!日焓恒星模型是‘老戏骨’,咱这装置力场数据就是‘新角儿’,它俩92.7%的重合度,就是找到能一起搭戏的‘调门儿’了。这‘强核力-引力耦合常数可变’的猜想,就是想琢磨琢磨,咋让这俩‘角儿’不光能搭戏,还能互相搭着调儿把活儿干得更顺,那四力紊乱的问题不就解了?搭‘四力共振腔’就是搭个‘戏台子’,好实地看看它们到底能不能唱到一块儿去!”

地球历2911年10月,更关键的第二组“残雾渗透”事故意外启动。

一缕淡银色残雾从装置封存容器缝隙飘进修炼舱,恰好落在正在运行的五维力场模拟器旁。

林轩立即调取监测数据,发现残雾覆盖区域的强核力强度骤降62%,如同被无形膜包裹,原本剧烈波动的强核力曲线变得平缓。

更惊人的是,强核力被屏蔽后,电磁力、弱核力、引力自发形成平衡态,在模拟器的五维投影中撑开“真空窗口”。

林轩抓住这一意外机会,顺势用光学监测设备测出“单力屏蔽-真空折射率”关系。

单力屏蔽强度每提升10%,真空折射率对应下降0.02,这一数据为后续“五维折叠”技术的光学参数计算奠定基础。

引力呈银灰蛛网状分布,电磁力如淡蓝丝线交织,弱核力化作金光点闪烁,强核力则以光晕形态环绕在外,四力五维真相对称图谱首次完整显现。

这一现象直接证实“单力屏蔽”的可行性,为后续阈值验证实验提供核心依据。

林轩盯着模拟器上的“真空窗口”,语气里满是兴奋:“这就跟家里漏水似的,本来愁着找不着漏点,结果一滴水顺着缝儿滴到了台灯上,反倒让咱看清了水管的走向!这残雾就是那滴‘意外的水’,不光让强核力这‘水管’的波动稳了,还帮咱测出了‘单力屏蔽-真空折射率’这组关键数据。就像借着滴水摸清了水管规律,咱以后搞‘五维折叠’的光学参数,总算有了准头,这‘真空窗口’就是给咱指了条明路啊!”

基于这两组实验结果,林轩推翻初始认知,结合E-73遗留资料中的“力场波动缓冲算法”与“暗物质晶体适配阈值表”,进一步验证并提出“解绑雾是高维切片器”的新结论。

E-73手稿中曾提到“强核力与电磁力的对冲需精准阈值调控”,这与解绑雾“只切单一力、不扰其他力”的特性高度契合,也让林轩更确定其“定向作用”的核心逻辑。

地球历2911年12月,第三组验证实验完成。

以E-73资料中标注的“暗物质晶体30%能量输出对应弱核力适配阈值”为依据,调整装置能量输出强度,控制残雾对单一力的“切片”效果。

当能量强度精准调至30%时,残雾仅屏蔽弱核力,实验台的铀-235衰变完全停滞,与E-73记录的“弱核力屏蔽阈值参数”完全吻合。

调至70%时,按资料中“引力适配阈值区间”调控,残雾仅屏蔽引力,金属样本漂浮在空中且分子结构未变,再次印证了E-73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最终证实,解绑雾能依据暗物质晶体的能量阈值,精准“切走”某一种力,且不破坏其他力的基础形态。

林轩此次实验的核心依据,正是E-73阈值表中“暗物质晶体能量输出与单一力适配”的关键数据。

早在2911年2月接收资料时,他虽已标注该部分内容,但直到“真空窗口”实验证实“单力屏蔽”可行性后,才真正明确其应用场景,并非“新发现”,而是“资料的针对性落地”。

目前,研究虽未实现装置技术复刻,但已依托E-73资料与实验数据,明确三大方向。

一是结合E-73“多力场协同模型”与四力对称图谱,建立“切片后四力拼接”的五维修炼模型,解决修炼中四力对冲问题。

二是基于1.72x1023hz基准频率,参考E-73“力场波动补偿公式”,推导高维对称补偿算法,为维度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三是利用残雾的单一力屏蔽特性,对照E-73记录的“四力维度适配阈值”,测试并校准四力维度适配参数。

这些实验结论,不仅让E-73的研究成果在星际科技解析中落地,更为后续解析解绑雾“定向解离”核心机制埋下关键伏笔。

12.3 五维修炼突破与实战挑战

这会儿意识图景里,能量罩慢慢散了,焓能絮团有条不紊地散开。

有的接着监测彗星碎片剩下的能量,有的回太阳边上补能量,整套动作顺得不行,看得出来这文明早就把“在太阳系咋活”摸得门儿清了。

林轩瞅着这场景,连量子意识流都透着佩服:“明明前阵子还被技术卡着走不远,可没被难住不说,反倒把‘能量存不够’‘挪地儿有风险’这些坎儿,都变成往上走的垫脚石了。先把‘能活下去’这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再一步一步搭自己的文明架子,这思路太靠谱了!”

他想起自己如今的征程,正朝着弥涅尔瓦星域前进,一路上既要防着未知文明突袭,又要啃下念力五维修炼、强力解绑雾解析的硬骨头。

“这种不着急、不瞎闯,照着问题找辙的劲儿,比一门心思琢磨‘走多远’靠谱多了!咱现在走的路,不就是日焓当年那套的‘升级版’嘛?它们走过的这些事儿,就是给咱打样儿呢!”

地球历2911年底,科研舱的观测屏上,日焓文明的能量操控记载已被林轩反复标注了数十处。

他指尖停在一段泛黄的全息文字上,“星核能量暴走时,非强控而顺导,调自身共振之频,与能量场同频共舞,方得高效取用之法”。

“自身共振频率……”林轩往椅背上一靠,“之前满脑子想的都是用念力硬把四力‘拽’进五维,结果每次都因为力场互相排斥,到最后全白费劲。要是我学日焓那样,先调调念力和四力的共振频率,让它们先‘乐意’跟着走,说不定事儿就不一样了?”

他噌地一下坐直了,眼里瞬间亮了:“对!不是硬拉,是先引着它们适应!五维有它自己的频率,四力不肯配合,说不定就是我这念力频率跟五维对不上,才让它们更别扭呢!”

半小时后,林轩再次进入修炼舱。舱内的力场感应装置已调整至最高灵敏度,实时捕捉着四力与念力的每一丝波动。

他闭眼凝神,念力如水流般拆分,四缕细弱却坚韧的念力丝,分别朝着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方向延伸。

这一次,他没有立刻发力,而是先让念力丝保持稳定,细细感知每种力的固有频率。

引力的厚重低频、电磁力的活跃中频、强核力的尖锐高频、弱核力的微弱次频,如同四种截然不同的音律,在他的意识中回荡。

“先从电磁力开始试试。”林轩聚起精神,慢慢调整对应电磁力的那缕念力丝的频率,一开始两者波动根本对不上,他就一点点往电磁力的频率上靠。

等两者的频率差缩小到某个临界值时,修炼舱外面的监测屏突然红了,电磁力的波动幅度一下子变大,跟被惊动的野兽似的使劲反抗。

“还是不行啊?”林轩幻形体额头冒出细汗,可没把念力收回来,“再稍微调一点,说不定就差这么一点点了。”

他放慢了调频率的速度,每秒只往近靠0.01赫兹,同时用另外三缕念力丝轻轻裹住其他三种力,免得它们被电磁力的波动影响到。

一秒、两秒、三秒……等念力丝和电磁力的频率完完全全对上时,监测屏上的红色警报突然就灭了,电磁力的波动曲线居然跟变魔术似的平缓下来,甚至还跟着念力丝的节奏,轻轻晃了起来。

“有效果!”林轩心里一喜,赶紧稳住现在的频率,同时试着引导这缕“频率对上了”的念力丝,带着电磁力往五维层面拉。

一开始,电磁力还有点轻微抵触,但随着念力丝一个劲儿传递“安全”的信号,它的抵触慢慢变小了,就像被驯熟了的小动物似的,顺着念力的牵引,慢慢往五维的方向钻。

监测屏上,代表电磁力的蓝色光点开始脱离三维坐标,往更高维度的坐标轴上挪。

林轩不敢松劲儿,马上调整对应引力的念力丝频率,用跟电磁力一样的办法,先把频率对上,再慢慢引导。

这一回,引力适应得更快,念力丝刚跟它的频率配上,几乎没怎么明显反抗,就顺着电磁力的轨迹,往五维的方向延伸过去了。

紧接着是弱核力和强核力。

弱核力的频率特别弱,调整的时候好几次差点断了,但林轩一直耐着性子,一次又一次重新校准。

强核力的高频则最“拧”,中途三次出现波动反弹,他就用另外三缕已经稳住的念力丝搭了个“缓冲带”,一点点化解掉它的抵触。

修炼舱里的时间悄悄溜走,转眼就到了地球历2912年1月。

当最后一缕念力丝和强核力成功同频,四缕念力丝像四条结实的绳子,拽着四种基本力在五维层面聚到一起时,监测屏上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白光。

四种力的波动曲线,第一次在五维坐标里实现了同步,彼此之间还产生了微弱却稳定的联系。

“成了!”林轩猛地睁开眼,意识里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五维层面那股又复杂又神秘的力场波动。

四种基本力再也不是各干各的“孤岛”,而是在念力的连缀下,开始形成能互相配合的“整体”。

他试着调动念力,四力立马跟着联动起来,之前得费老大精神才能操控的力场,这会儿居然变得又轻巧又顺畅。

但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接下来的修炼中,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四力在五维的关联时常出现“断联”,尤其是强核力与弱核力,偶尔会突然脱离共振频率,导致整个力场出现紊乱。

林轩重新坐直身体:“日焓人当初碰到能量难题,也不是一回就成的。我这现在就是遇上点小坎儿,只要找着断联的原因,总有解决的法子!”

他开始逐个排查问题,先调了调念力丝的“韧劲”,用更细腻的频率波动去缓冲四力的反弹。

接着又优化了共振的“稳定性”,在四力相互连接的节点上,用念力搭了层“加固层”。

要是遇上波动特别厉害的时候,也不硬撑着维持,而是稍微“松松手”,先让四力回到稳定状态,再重新引导它们。

就这么着,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和尝试里,四力在五维层面的联系越来越稳。

等地球历2912年4月的第一缕星光透过战舰舷窗,照进科研舱的时候,林轩再次走进了修炼舱。

这一回,他一调动念力,四力在五维层面瞬间就实现了共振,关联曲线稳稳当当维持了三个地球时,连一丝波动都没出现。

“可算突破了!”林轩的声音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激动。

这标志着林轩个人五维修炼的关键突破,但林轩很快意识到,这种稳定是“实验室理想环境的产物”,修炼舱处于完全屏蔽外部引力、零舰体震动的状态,一旦脱离该环境,念力对四力的牵引强度会随外部干扰呈线性衰减。

果不其然,地球历2912年5月,舰队开展实战机动测试,模拟“穿越小行星带+引力井扰动”场景,此前稳定的四力共振出现频繁断联,强核力与弱核力多次脱离共振频率,力场稳定度从实验室的100%骤降至40%。

此次测试将“实验室成功”拉向“实战化应用难题”,四力断联问题集中爆发。

12.4 外物变形能力的意外收获

地球历2912年夏,科研舱的屏幕上跳动的力场数据与日焓文明“恒星能量循环模型”的三维图谱并排陈列,已是他第六年盯着这份资料。

指尖划过触控屏,将两组数据的“能量转换效率”曲线重叠,一条代表未知装置的蓝色曲线,一条源自恒星运转规律的金色曲线,在某一段频率区间竟出现了近乎重合的波动轨迹。

林轩将装置力场数据与日焓文明“恒星能量循环模型”对比时,发现两者在某一频率区间波动轨迹重合度达92.7%。

结合此前实战测试的断联数据,他首次提出“强核力与引力存在量子纠缠关联”的猜想,经舰载智能程序“华夏之智”交叉验证后初步证实。

这一发现为解析装置余下83%的力场参数提供了核心方向。

“怎么能这么像啊?”林轩猛地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全是按捺不住的兴奋,“日焓人调调恒星自转的参数,就能间接改了它内部核聚变的强度;这装置的力场数据里也一样,调一种力的参数,其他力的数值就跟着变……难道这四种力之间,也有这种‘动一下全身都跟着变’的关系?”

他猛地起身,走到修炼舱前。

三相阶修炼时掌握的“动态平衡”技巧瞬间浮现在脑海。

曾用三缕念力分别控制体内三处能量节点,通过微弱共振让它们协同运转。

“四力的波动频率各有不同,如果我把念力分成四缕,分别对应强核力、引力、电磁力、弱核力的频率,再用量子共振把它们串起来,会不会有新发现?”

没有丝毫犹豫,林轩进入修炼舱,闭眼凝神。

念力在意识操控下缓缓拆分,一缕缠绕着强核力特有的高频波动,一缕带着引力沉稳的低频震颤,另外两缕分别匹配电磁力与弱核力的频率,四缕念力如同四条细弦,悬浮在他身前。

接着,他调动精神力,让四缕念力之间产生微弱的量子共振,如同给四条细弦轻轻拨动,传递着同步的振动。

下一秒,修炼舱连接的监测屏突然亮起警报,强核力参数出现异常波动,这是以往实验中“失控”的前兆。

林轩心头一紧,正想撤回念力,却瞥见屏幕上的引力曲线竟跟着强核力的波动,出现了微小却稳定的同步起伏。

“没失控?”他瞪大双眼,盯着屏幕不敢眨眼,“强核力明明在波动,却没有像以前那样脱离控制,反而带着引力一起动……这不是巧合!”

随着念力的稳定输出,监测屏上的四条曲线逐渐找到了平衡节奏。

强核力的“越界”倾向被抑制,引力的波动始终与它保持着微弱的同步,电磁力与弱核力虽未明显联动,却也维持着稳定的基础数值。

这是六年来,科研舱监测屏上第一次出现稳定的四力共存曲线。

但,惊喜远不止于此。四力共存的稳定状态,竟在一场突发危机里,给了林轩念力修为一个措手不及的巨大突破。

当晚,科研舱突然响起刺耳警报,一块因舰体轻微震荡松动的合金构件,正从顶部滑轨脱落,直砸向下方的力场监测仪。

林轩根本来不及多想,本能地抬手指向构件,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拦住它!”

下一秒,那半米长的合金构件竟骤然停在半空,像是被无形的屏障稳稳托住。

更让他惊喜的是,随着他心念微动,原本笔直的构件边缘竟缓缓弯折,顺着他的本能意愿,化作一个弧形的防护挡板,恰好护住了下方的监测仪。

直到警报声渐歇,林轩才盯着指尖那股仍未消散的力场,猛地反应过来,自己竟在应急关头,本能催动念力实现了外物变形!

这比在修炼舱里刻意尝试千百次,都更让他心潮澎湃。

这第五阶的外物变形能力,和林轩自身的幻形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核心都是依托对四大基本力的精准调控实现形态改变,且能量源头均与高维层面相关,自身幻形靠熵晶石高维能量,外物变形需念力联动高维层面的四力操控。

比如自身幻形时,熵晶石能量驱动强核力重构机械外层、弱核力调节形态活性、电磁力匹配环境表象、引力场维持平衡。

外物变形则是念力牵引四力作用于外部物体,像用强核力改变金属分子密度、电磁力校准岩石反光率,本质都是“以高维能量为基础,借四力实现形态塑形”,又各有不同、互为补充。

比如自身幻形更偏向“主体适配”,是熵晶石能量+混合液信号转化驱动的“被动-主动结合”形态调整。

靠混合液感应微粒捕捉环境信号,经生物电凝胶转化后,驱动四力改造自身机械躯体,既能复现地球肉身、又能模拟植物岩石,核心是让“自己”融入环境,适合隐蔽伪装。

而外物变形是“客体操控”,完全依托念力四级的力场调控逻辑,如“四域”阶段的力场分区、“五维”阶段的空间维度拓展,念力作为主导者,为四力划定作用于外物的范围,协同完成变形,核心是让“外物”随需求改变,可用于搭建屏障、破解机关,相当于念力操控的“外力延伸”。

二者的核心差异与互补性也很明确。

自身幻形的关键是“熵晶石能量+环境信号感应”,无需念力介入。

然而,处于四级念力水准的外物变形能力存在明显局限,制约了其在更广阔场景中的发挥。

第一是距离限制。仅能对近距离范围内的物体生效,无法实现远程操控,大大缩减了战术覆盖范围。

第二是体量限制。变形对象的体量极小,能力应用完全局限于林轩个人层面的战术操作,远达不到舰队级等大规模作战或任务所需的体量标准。

第三是时限限制。变形效果并非永久存在,而是有明确的时限,具体时长需根据念力消耗、物体材质等实际情况而定,持续作战或任务中需频繁补充念力以维持效果。

不过,这种只能算作初级的外物变形能力对于伊瑟拉念力史来说,都已是破天荒第一次的事。

要知道,伊瑟拉历代念力者最多只能做到“操控外物移动”,从未有人能突破“改变物体形态”的桎梏。

当林轩通过远程即时通讯设备,把自己用念力将金属碎片捏成战术匕首的画面传给几位长老时,瑟隆先是盯着屏幕沉默了三秒,随即猛地一拍石桌,声音里满是难以抑制的激动:“突破了!终于突破这道坎了!林老弟,你简直是旷古奇才,伊瑟拉念力文明在你这才得到了真正的弘扬!”

旁边的瑟兰长老和莱拉夫人也纷纷附和,他们反复回放画面确认细节,已经开始念叨要把这一成就刻进念力圣殿的功德碑,通讯频道里满是压抑不住的欣喜与赞叹。

五阶的突破,映射在修炼舱监测屏上,第一次出现稳定的四力共存曲线。

这可不是普通的能量平衡,而是将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这四大基本力,从以往的相互排斥、紊乱冲撞,变成了如同齿轮咬合般精准适配的稳定状态,这样的大一统景象,在伊瑟拉的修炼史里,从未有过任何实际记录,只在最古老的秘典残页中留有只言片语的猜想。

12.5 强力解绑雾装置解析出现突破口

林轩刚从修炼舱里出来,身上还带着未散的能量余温,目光就被屏幕上那条平滑的曲线牢牢吸住。

他快步跑到科研舱监测屏跟前,手指在屏幕上反复划拉,一会儿放大某段数据细节,一会儿切换到历史记录对比,一个劲儿确认每组数据是不是真的,连呼吸都下意识放轻,生怕眼前的景象是仪器出错造成的幻觉。

过了好一会儿,他拿起记录笔,在实验日志上使劲写下:“四大基本力不是各干各的!强核力一有变化,就能‘拉着’引力一起动,就跟日焓族靠恒星自转调整行动似的。高等文明的关键,就是找到这种‘动一下就能带动全身’的关联点!”

他当即调出E-73遗留的“暗物质晶体适配阈值表”,将此次实验捕捉到的“强核力-引力同步波动数据”逐行代入。

原本模糊的装置力场参数图谱,竟开始浮现清晰的轮廓。

阈值表中标注的“30%能量输出对应弱核力稳定区间”,与实验中强核力波动时引力的补偿数值完全匹配,顺着这一关联,他成功反推出装置核心回路中“力场传导模块”的基础参数。

半个月后,林轩将日焓文明“恒星能量循环模型”里的共振公式输入实验终端,又在暗物质晶体反应堆旁架设了三台力场捕捉仪,正式启动能量输出调节单元的破解实验。

他先将强核力诱导器的波动幅度调至37.2赫兹,对照共振公式推导引力补偿系数。

屏幕上的数据流飞速滚动,当“0.819”这个数值稳定跳出时,第一台力场仪捕捉到了引力场的微弱适配信号。

接着,他通过调节晶体反应堆的供能强度,让引力变化曲线呈现阶梯式下降,再反向代入公式计算暗物质晶体的能量损耗率,第二台仪器随即记录下损耗率与引力波动的线性关联。

每一个参数的确认都像在解锁一把小锁,从强核力阈值到引力适配区间,从暗物质损耗规律到能量传导效率,最终串联起装置17%的力场参数图谱。

这些参数虽未覆盖装置全部核心,但已能初步解释“解绑雾为何能定向屏蔽单一力”的底层逻辑。

原来解绑雾的粒子结构会随特定力场参数调整,只与目标力产生共振抵消,这为后续解析打下了关键基础。

实验收尾时,终端突然弹出一条异常数据:当强核力波动频率突破临界值时,引力场会同步出现量子级别的纠缠反应,且这种关联稳定可复现。

这让林轩瞬间攥紧了拳头,“强核力与引力存在量子纠缠关联”的猜想,竟被首次证实。

这一天,成为林轩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此次实验成功解析出强力解绑雾装置17%的力场参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更关键的是,那个意外证实的量子纠缠关联,像一把偶然找到的“钥匙”,终于为他打开了探索四力统一高阶理论的第一道缺口。

喜欢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惊!小可怜竟是玄学大师异世大陆:DNF全职圣骑士悠闲直播:开局国宝赖上我盛宠之嫡妻归来灵气复苏,从承包山头开始我的竹马是男配谁来治治他战龙归来林北娶个村官大小姐特工冷妃:绝情王爷休想逃我的美女总裁闪婚之谈少的甜妻爹地你老婆又拉仇恨了盛世宠婚:帝少的心尖萌妻错爱首席一世豪婿叶凡秋沐橙天庭典狱长丹崖仙途将明我们村的阴阳两界
经典收藏九曜天宫的灵鱼的新书在恋爱游戏里求生这正常吗?末世危机开局一座监狱从零级开始穿梭诸天小青铜你别怂我可能跟了假宿主穿越诸天聊天群满级囤货后,全末世美男求包养篮球之魔你在阴间我在阳明日方舟欢迎来到泰拉大陆生命不能承受之破碎潇洒在影视世界我总是被谋杀点满力量的我绝不会无用武之地侦探异闻策金钢进化虚实进化重回末世:我靠亿万物资躺赢天灾重生末日变成猫
最近更新末世开火车,顺便捡了个机械神格开局扮演云缨,震惊全球!穿成恶毒向导,从万人嫌到万人迷离体重生之病毒末世绿茶雌性超软,禁欲兽夫摁着求亲恶雌被退婚?搬空兽夫库房去流放废城之上:拾荒者丧尸也怕三刀流星际直播:假千金靠蓝星文明封神幻想与现实召唤师快穿大佬驾到:渣渣们快滚开末世降临我分手了小仙女末世团宠:我靠桃源系统养全家废土求生游戏:我靠挖矿带飞祖国末世来临,我靠文物打卡系统成神单身汪的万界之旅末世:小丧尸爱玩种田小游戏噬骸武装恶雌洗白太会撩,兽夫日日修罗场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木易煜浩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txt下载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最新章节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全文阅读 - 好看的科幻小说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