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公主们别追了,我娶了还不行吗?全球狙杀支点带着农场混异界海贼之母巢秩序逍遥初唐民国军阀:从十里洋场千王开始霸天武魂神三群聊:三国抗战之杀敌爆装系统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76章 卢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因英雄辈出、风云激荡而成为不朽的文化符号。

提及这一时期,世人多熟知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宽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却鲜少有人将目光投向一位身处时代洪流上游、以儒立身、以将济世的关键人物——卢植。

他既是东汉末年的经学泰斗,为儒学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又是平定叛乱的军事良将,在乱世初现时力挽狂澜;更堪称“名师之典范”,培养出刘备、公孙瓒两位影响三国格局的重要人物。

卢植的一生,不仅是个人理想在乱世中的坚守与践行,更折射出东汉末年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困境与担当,其品格与功业,值得被历史永远铭记。

卢植生于东汉末年的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于当地的儒学世家。

涿郡卢氏自西汉起便以经学传家,先祖卢绾曾追随刘邦起义,后封燕王,虽因政治变故家族一度衰落,但儒学传承的脉络从未中断。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卢植自幼便浸润在“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中,养成了沉稳笃实、志存高远的性格。

东汉时期,儒学已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汇聚了天下英才与顶尖经师。

卢植成年后,为求深造,不远千里前往洛阳进入太学,师从当时的经学大师马融。

马融是东汉中后期的儒学泰斗,不仅精通《周易》《尚书》《毛诗》《礼记》《论语》等经典,还擅长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融合,其讲学风格不拘一格,常以“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的方式授课,既显学术地位的尊崇,也暗含对传统礼教的适度突破。

在马融门下求学期间,卢植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专注与刻苦。

面对老师讲学中的奢华场景,他始终“专心研诵,未尝倦怠”,从未因外界干扰而分心。

马融见其如此笃志,对他格外器重,不仅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还时常与他探讨经学中的疑难问题。

卢植在学习过程中,并非盲目承袭师说,而是注重“通经致用”——他不满足于对经文的文字解读,更追求从经典中探寻治国理政、修身齐家的道理,这种“经世致用”的儒学观,成为他日后立身行事的核心准则。

除了经学,卢植还广泛涉猎史学、兵法、天文历法等领域。

他深知,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仅靠经学无法应对复杂的现实危机,唯有兼通多学,才能在未来为国家分忧。

据《后汉书·卢植传》记载,卢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这种“不守章句”的治学态度,使其跳出了东汉经学“繁琐考据”的局限,形成了开阔的学术视野与务实的思维方式。

学成之后,卢植并未急于入仕,而是选择回到家乡涿郡,以讲学为生。

他在当地开设学馆,招收弟子,将自己的经学见解与处世之道传授给后辈。

在众多弟子中,有两位日后成为改变三国历史走向的人物——刘备与公孙瓒。

此时的刘备,还是一位“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少年,却在卢植的教导下逐渐领悟儒家“仁政”思想的真谛;而公孙瓒则在卢植的影响下,养成了“刚猛尚义”的性格,为其日后成为北方军阀埋下伏笔。

卢植的讲学,不仅为自己积累了声望,更在不经意间为三国时代的人才格局埋下了重要的种子。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传遍全国,数十万农民军席卷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东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汉灵帝紧急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率领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的精锐部队,前往冀州平定黄巾主力。

此时的卢植,虽以经学闻名,却从未有过大规模领兵作战的经验,朝中不少人对他能否胜任心存疑虑。

但卢植深知,国家危难之际,正是士大夫挺身而出之时,他毅然接下任命,带着“以儒治军、以义破贼”的信念奔赴前线。

到达冀州后,卢植并未急于与黄巾军展开决战,而是先对战场形势进行了细致的勘察与分析。

他发现,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多为未经训练的农民,缺乏统一的指挥与精良的装备,且补给线过长;而自己率领的北军五校是东汉最精锐的中央军,战斗力强,但人数较少,不宜与敌军正面硬拼。

基于这一判断,卢植制定了“坚壁清野、步步为营”的作战策略:

首先,他下令加固冀州重镇广宗(今河北威县东)的城防,囤积粮草与武器,将广宗打造成抵御黄巾军的坚固堡垒。

同时,他派遣轻骑兵袭扰黄巾军的补给线,切断其粮食与军械的运输通道,迫使黄巾军陷入“久攻不下、粮草渐尽”的困境。

其次,在治军方面,卢植坚持“儒将治军”的理念。

他严格约束士兵,严禁烧杀抢掠,要求军队“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同时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行军时不骑马,与士兵一同步行;宿营时不设特殊营帐,与士兵同食粗粮。

这种“仁爱治军”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士兵们皆愿为其效死。

在与黄巾军首领张角的对峙中,卢植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张角多次率领黄巾军猛攻广宗城,卢植均亲自登上城楼指挥防守,凭借坚固的城防与士兵的奋勇抵抗,一次次击退敌军的进攻。

据《后汉书》记载,在一次激战中,黄巾军“死者万余,皆赴水而死”,而卢植率领的汉军则“伤亡甚少,士气大振”。

经过数月的坚守与反击,卢植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将张角的主力部队围困在广宗城内,胜利在望。

然而,就在战局即将明朗之际,东汉朝廷的腐败再次影响了前线战事。

当时,宦官左丰奉命前往冀州视察军情,此人素来贪婪,希望卢植能向其行贿。

卢植性格刚正不阿,认为“军饷乃士兵性命所系,岂能私用行贿”,断然拒绝了左丰的要求。

左丰怀恨在心,回到洛阳后向汉灵帝诬告卢植“作战不力,故意拖延战局”。

汉灵帝昏庸无能,不辨是非,当即下令将卢植召回洛阳,革职查办,改派董卓接替其职位。

卢植的离去,成为冀州战场的转折点。

董卓虽为武将,却缺乏卢植的战略眼光与治军能力,上任后盲目冒进,导致汉军大败,黄巾军趁机突围,冀州战局陷入混乱。

直到后来皇甫嵩接替董卓,沿用卢植此前制定的策略,才最终平定了冀州的黄巾之乱。

而卢植虽因谗言蒙冤,但他在平定黄巾之乱中展现出的军事智慧与刚正品格,却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也让世人看到了“儒将”的真正风采——既有文人的风骨,又有武将的谋略。

卢植被召回洛阳后,幸得朝中大臣皇甫嵩、王允等人的力保,才免于死罪,改判“减死罪一等”,贬为庶民。

但他并未因此心灰意冷,而是回到家乡涿郡,继续以讲学为生,等待为国效力的时机。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辅政,东汉朝廷的政治斗争再次升级。

何进为铲除宦官势力,暗中召董卓率军进京。

卢植得知此事后,立即从涿郡赶赴洛阳,当面劝谏何进:“董卓为人残暴,野心勃勃,若召其进京,必为祸乱之源,不如早日打消此念。”

然而,何进刚愎自用,不听卢植的劝告,坚持召董卓入京。

不久后,何进被宦官杀害,董卓趁机率军进入洛阳,控制了朝政,开始了“废立皇帝、屠戮百姓”的独裁统治。

董卓掌权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废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

他在朝堂上召集文武百官,宣布自己的决定,满朝文武皆因畏惧董卓的权势而不敢反对,唯有卢植挺身而出,厉声说道:“昔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嗣位,淫乱无度,霍光废之。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

卢植的话,既引用儒家经典中的“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王”典故,说明废立皇帝需有正当理由,又直接指出少帝并无过错,董卓的行为不合礼法,堪称“冒天下之大不韪”。

董卓见卢植竟敢当众反对自己,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卢植处死。

幸得侍中蔡邕(蔡文姬之父)与议郎彭伯求情,蔡邕对董卓说:“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

董卓虽残暴,但也深知卢植的声望,若将其杀害,必失天下民心,于是便赦免了卢植,将其贬为庶民,勒令其离开洛阳。

卢植深知洛阳已是是非之地,若继续停留,必遭董卓迫害。

他在被贬后,并未回到家乡涿郡,而是选择前往幽州(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一带)隐居。

当时的幽州,虽远离洛阳的政治旋涡,但也已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之中——公孙瓒(卢植的弟子)与袁绍正在争夺幽州的控制权,百姓流离失所。

卢植在隐居期间,并未置身事外,而是时常向当地官员提出“安抚百姓、稳定秩序”的建议,力所能及地帮助流离失所的百姓,展现出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

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诛杀,东汉朝廷暂时恢复了表面的稳定。

汉献帝念及卢植的忠诚与功绩,下令征召卢植回京,任命其为尚书。

此时的卢植已年近花甲,身体日渐衰弱,但他仍以国事为重,毅然回到洛阳任职。

在担任尚书期间,卢植多次向汉献帝提出改革朝政的建议,如“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安抚流民”等,希望能挽救东汉王朝的危局。

然而,此时的东汉朝廷早已名存实亡,各地军阀拥兵自重,汉献帝沦为傀儡,卢植的建议根本无法得到实施。

公元192年年底,卢植因积劳成疾,在洛阳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临终前,他留下遗愿:“殓以时服,葬于土穴,勿起坟茔,勿设祭祀。”

这种简朴的丧葬方式,既体现了他一生“淡泊名利、崇尚节俭”的品格,也暗含对东汉末年奢靡腐败之风的无声批判。

卢植的一生,虽未如曹操、刘备那般建立霸业,也未如诸葛亮那般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绝唱,但他以“经学大师”“军事良将”“名师典范”三重身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影响贯穿整个三国时代,甚至延续至后世。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儒学经典的传承面临中断的危机。

卢植作为当时的经学泰斗,不仅在年轻时深入钻研经学,还在晚年即便身处乱世,仍坚持讲学授徒,将儒家经典与思想传承给后辈。

他曾参与编撰《汉记》(东汉官方史书),对《礼记》进行注释,其经学着作《礼记注》虽已失传,但从《后汉书》《三国志》等史料的引用中,仍可看出其对经学的独到见解。

卢植的经学研究,既注重对传统经典的坚守,又强调“通经致用”,为后世儒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魏晋时期的玄学虽对儒学有所冲击,但卢植所倡导的“儒道兼修”“经世致用”的理念,仍对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卢植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培养出了刘备与公孙瓒两位弟子。

刘备在卢植门下学习期间,虽未完全习得经学的精髓,却深受卢植“仁政”思想的影响。

后来,刘备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以“仁德”为立身之本——他在当阳撤退时,“携民渡江”,不愿抛弃百姓;在入主益州后,“与民秋毫无犯”,减轻赋税,这些行为都与卢植的教导密不可分。

可以说,卢植的“仁政”思想,是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核心精神支柱。

而公孙瓒虽在后期因权力斗争变得残暴多疑,但他早年在卢植门下养成的“尚义”性格,使其在北方边疆抵御匈奴时屡立战功,成为东汉末年北方重要的军事力量。

公孙瓒与袁绍的“界桥之战”“易京之战”,不仅改变了北方的军阀格局,也为曹操后来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

卢植的两位弟子,一位成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一位成为北方的重要军阀,两人的命运与三国格局紧密相连,而卢植作为他们的老师,无疑在其中扮演了“人才塑造者”的重要角色。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士大夫阶层面临着“坚守道义”与“妥协求生”的艰难抉择。

卢植的一生,始终坚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论是面对宦官的诬陷、董卓的威胁,还是朝廷的腐败、乱世的混乱,他都从未放弃自己的原则与信念。

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体现了士大夫的“风骨”;他临危受命、领兵平叛,体现了士大夫的“担当”;他淡泊名利、简朴度日,体现了士大夫的“品格”。

卢植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人,也为后世的士大夫树立了榜样。

唐代诗人杜甫在《登楼》中写道:“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与卢植“乱世守道”的精神一脉相承;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留侯论》中强调“士人当有坚忍不拔之志”,也与卢植“屡遭贬谪而不改其志”的品格高度契合。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中国古代名人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别笑哥抓鬼呢重生之我要冲浪征天战途土豪系统娶个村官大小姐无限武道求索午后香茶新书惊!小可怜竟是玄学大师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魔兽世界之吉尔尼斯王子血嫁,神秘邪君的温柔谁来治治他魂断桃花村百鬼夜行特工冷妃:绝情王爷休想逃老子是条龙错爱首席诸天武道强人欲行都市盛宠之嫡妻归来食妖奇谭
经典收藏一穿就成绝世高手大明极品皇孙我是曹子桓【完】暴王偏爱小萌妃明末体内寄生个修真者贞观医仙袁术天下重历战争年代明贼逍遥小地主穿越宋朝,他们叫我弑君者绝世宠臣扬帆明海纨绔帝业三国:努力就变强,我一刀败吕布大唐:我老婆是武媚娘墓园崛起重生之傲仕三国这个三国太可怕了!给异世界一点钢铁洪流的震撼!
最近更新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铁骑红颜:大秦霸业唐代秘史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三藏还俗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北宋第一狠人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大乾风云起苍穹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