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史十二章

马踏飞花

首页 >> 清宫秘史十二章 >> 清宫秘史十二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魏宫廷北宋末年的风流王爷贞观悍婿我在大唐做战神我家阳台通三国北宋小厨师海贼之母巢秩序大唐之超级商城穿越了的学霸逐鹿从战国开始
清宫秘史十二章 马踏飞花 - 清宫秘史十二章全文阅读 - 清宫秘史十二章txt下载 - 清宫秘史十二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07章 死后九年才下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1937年8月3日,辽宁锦县驿马坊的荒郊野外,一场迟到九年的葬礼终于落下了帷幕。

“老帅,让您委屈了九年,今天兄弟们送您最后一程。”

鞭炮声骤然响起,棺椁入土为安,人们脸上除了悲痛还有惶惑不安。

这是谁的葬礼?

你可能想不到,这是东北王张作霖的葬礼。

“咦?张作霖不是在1928年就死了,为何到如今(1937年)才下葬?”

整整停棺九年,其中发生了什么?

…………

这事听我慢慢道来:

1928年6月4日清晨5时30分,奉天(今沈阳)皇姑屯附近的京奉铁路,

与南满铁路交汇处,“轰隆”一声巨响,划破天际!

不得了!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将张作霖乘坐的“蓝钢车”专列炸毁,

一瞬间,车厢残骸飞溅,铁轨扭曲变形,列车上的乘客死的死,伤的伤。

张作霖那节车厢受损最严重。

在道轨旁边,侍卫长温守善半跪在地,“老帅,您醒醒!不能睡!”

“都愣着干嘛?快!快呼叫汽车,把大帅火速送奉天大帅府,让医生做好准备!!”

温守善摸到张作霖衣襟下的血迹,声音发颤却咬牙道:

“用这床被子裹紧!车呢?车备好了没有?直接奉天,快!”

旁边参谋扶着受伤的杨宇霆,急声问:“守善,吴督军他……”

温守善眼一红,头也不回:“别管了!先救大帅!

谁也不准声张,就说大帅只是受了点轻伤!”

司机已经发动汽车:“上车!快上车!”

汽车风驰电掣驶向奉天大帅府……

然而老张伤势过重,这位统治东北十四年的“张大帅”,回到老家只说了一句话:“我想尿尿!”

头一歪,死了。

时间定格在当晚9时30分,时年53岁。

张作霖的突然离世,让东北瞬间陷入权力真空。

此时,北伐军已逼近华北,日本关东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以“维持秩序”为名出兵占领东北。

帅府内,张作霖的继室卢氏与核心幕僚王永江、杨宇霆等人当机立断:秘不发丧。

他们对外严密封锁消息,每日依旧“照常”向帅府内的“张作霖”汇报公务,

厨房按时准备他爱吃的菜肴,医生也假装每日诊病。

日本领事馆派女间谍川岛芳子前来“慰问”,卢氏强撑着病体出面接待,

谎称老帅“伤势无碍,正在静养,不许外人打扰!”。

这一瞒就是18天。

直到6月21日,张学良秘密从北平返回奉天,稳定局势后,才正式对外公布了父亲的死讯。

此时,张作霖的遗体被暂时停放在帅府东花园的花厅内。

这里曾是他接待宾客、商议军政大事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临时灵堂。

花厅内悬挂着张作霖的遗像,仿佛正笑对芸芸众生。

供桌摆满祭品,帅府上下缟素,然而,因局势紧张,祭奠仪式十分简陋。

张学良深知,父亲的葬礼不仅是家事,更是东北政权合法性的象征,必须慎之又慎。

…………

张作霖生前虽出身草莽,却极重身后名。

他早有打算,要在东北为自己修建一座堪比帝王陵的墓园。

1928年,他看中了抚顺以东的铁臂山(今抚顺大伙房水库附近),

此地背靠长白山余脉,前临浑河,他请教了“赛神仙”小诸葛,

“老帅,此地风水极佳,定会庇佑后世子孙香火兴盛。”

张作霖听闻大喜,当场赏赐小诸葛千两纹银。

老张将这地方定名“元帅林”,并聘请国内顶尖工匠设计,计划仿照明清皇陵规模,耗时三年完成。

还没完全建成,老张就死了。

张学良掌权后,立刻推动元帅林工程。

他从北京、河北等地征集了大量明清古建筑构件——包括故宫的石狮子、圆明园的石柱础,

甚至从河南、山东迁来历代石碑,试图让这座陵园成为东北的“文化地标”。

到1931年,元帅林的主体工程已近完工,神道、牌坊、石像等初具规模,只待张作霖的灵柩迁入。

就在这节骨眼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彻底击碎了这一计划。

日本关东军迅速占领东北,元帅林的建造半途而废。

部分建筑被炸毁,石料被日军挪用修建工事。

张作霖的灵柩从帅府迁出后,无处可去,只能暂时停放在奉天小东门外的竹林寺(又称“株林寺”)。

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寺,成了“东北王”的临时安息之所,一放就是六年。

竹林寺的日子,是张作霖灵柩最屈辱的时期。

日军占领奉天后,对这位曾让他们忌惮的对手充满敌意,不仅禁止百姓前往祭奠,还派宪兵严密看守。

寺内僧人回忆,灵柩停放在大雄宝殿东侧,覆盖着褪色的黄绸,周围蛛网密布,冷落异常。

张家旧部想偷偷祭拜,都被日军驱离。

此时的张学良已流亡关内,后被蒋介石软禁,根本无力顾及父亲的身后事,

张作霖的安葬,成了一桩被战争搁置的悬案。

【张景惠从中斡旋】

1937年,距离张作霖去世已近九年。

此时,东北已在溥仪统治下进入第六个年头,说是溥仪统治,实则是日本关东军统治。

生前张作霖很愚忠大清,如今溥仪都不敢下令埋葬张作霖。

倒是日本急于稳固殖民统治,开始拉拢东北旧势力。

而张作霖的灵柩长期停放,始终是民间舆论的一个心结——

当时百姓暗中议论“大帅死无葬身之地”,这让伪满政权和日本关东军颇为不安。

此时出面斡旋的,是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

张景惠是张作霖的同乡加盟兄弟,早年曾追随张作霖一起搞事,后沦为汉奸。

…………

他深知,若能妥善安葬张作霖,既能安抚东北旧部,又能向日本示好,巩固自己的地位。

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他向日本关东军提议:“张大帅是东北的老主人,不安葬他,民心难安。”

日本关东军的态度也颇为微妙。

他们既想通过安葬张作霖拉拢奉系旧部,又不愿让这场葬礼显得“过于隆重”,以免刺激民众的民族情绪。

最终,双方达成妥协:葬礼规格从简。

地点选在张作霖早年为母亲和发妻赵氏春桂选定的墓园——锦县驿马坊(今属凌海市)。

这里远离奉天,相对低调,且早已葬有张作霖的亲人,符合“归葬祖茔”的传统。

1937年5月,伪满政权成立“张作霖丧葬筹备处”,张景惠任主任。

他调集人力修缮驿马坊墓园,将原本简陋的坟茔扩建为有围墙、牌坊的陵园,并从竹林寺迎奉张作霖的灵柩。

出发前,张景惠率伪满官员,在竹林寺举行了一场简短的祭奠仪式,现场气氛压抑,

日本宪兵全程监视,没有百姓敢到场围观。

1937年6月3日,张作霖的灵柩从奉天出发,经铁路运往锦县。

送葬队伍由伪满军队护送,却没有张家的核心亲属——

张学良去哪里了?被软禁了。

pS: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人联手发动了《西安事变》,

拘禁蒋介石。

事后,在中共调解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果老蒋出尔反尔。将张学良软禁在浙江奉化,

他的弟弟张学铭流亡天津,其他子女或在国外,或隐匿民间。

这场葬礼,成了一场由汉奸主导、侵略者默许的“表演”。

按照东北传统葬礼习俗,“摔瓦”仪式(孝子将瓦盆摔碎,象征正式开启丧礼)是重中之重,必须由长子执行。

但张学良无法到场,其他儿子也无法到场,这一仪式最终由张作霖的大外甥侄子吴廷奎代行。

“舅舅,您老慢慢走,外甥送你一程。”

“啪”,瓷碗摔的粉碎。吴廷奎放声痛哭,把这几年的积怨一股脑哭了出来。

在场的旧部无不落泪——

这位“东北王”生前何等风光,死后却连亲生儿子送终都做不到。

灵柩抵达驿马坊后,安葬仪式在日军的监视下草草完成。

没有盛大的仪仗,没有百姓的哭送,只有少数旧部偷偷赶来,在远处鞠躬后匆匆离去。

张作霖的墓与发妻赵氏、母亲王氏的墓相邻,

三座坟茔在荒野中沉默相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这场迟到九年的葬礼,最终以一种尴尬而屈辱的方式结束。

张作霖生前纵横捭阖,试图在列强环伺中保住东北的半独立地位,却终死于日本的阴谋。

他曾想修建宏伟的元帅林,却最终葬在简陋的驿马坊。

他一生重视家族与权力,死后却连儿子都无法为他送终。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葬礼结束后,伪满政权将这场仪式包装成“日满亲善”的例证。

但百姓心中自有杆秤,他们私下称驿马坊的墓园为“孤坟”,以此表达对侵略者和汉奸的愤慨。

耗费巨大的元帅林,最终与张作霖无缘,实在令人惋惜。

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清宫秘史十二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巅峰宝鉴悠闲直播:开局国宝赖上我皇甫帝国·夫人不好当!谁来治治他女配是重生的战星圣魔二少爷的宠妻日常名门枭宠:老婆,乖一点闪婚之谈少的甜妻无上炼体赘婿出山血嫁,神秘邪君的温柔魂断桃花村百鬼夜行盛宠妻宝纵横都市极品大昏君魔兽世界之吉尔尼斯王子我的竹马是男配圣骑士赵大牛诡运蛇妻
经典收藏抽个美女打江山贞观医仙大秦:扶苏!手握三十万还不反?【完】暴王偏爱小萌妃重历战争年代风水卜卦北明不南渡三国:从夷陵之战,打到罗马帝国三分天下?问过我身后十万铁骑吗系统:重生大明,开局倾家荡产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一瘦解千愁爱妃,本王俯首称臣大唐:超时空,长乐晋阳小公主!大唐说书人:揭秘玄武门,李二懵了女帝穿今不好惹大明极品皇孙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支点明末体内寄生个修真者
最近更新大明辽国公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道藏辑要云起惊鸿客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铜镜约万浪孤舟,沧海一粟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穿越之原始之路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大周第一婿玉符传奇大乾风云起苍穹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
清宫秘史十二章 马踏飞花 - 清宫秘史十二章txt下载 - 清宫秘史十二章最新章节 - 清宫秘史十二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