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当镇令

龙葵宝宝

首页 >> 我在古代当镇令 >> 我在古代当镇令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灵剑尊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霓裳铁衣曲大明:家妻上将军他比我懂宝可梦汉世祖长夜谍影舌尖上的大宋公牛传人百炼飞升录
我在古代当镇令 龙葵宝宝 - 我在古代当镇令全文阅读 - 我在古代当镇令txt下载 - 我在古代当镇令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52章 开江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刀怒斩逆徒、人行走江湖...”

呦,老爷今天心情不错,就是唱的真不怎么样。

嘿,我说夫人,你不懂,这可是喊麦,很流行的,算了,说了你也不懂。

秦霜见状马上搂住了陈峰,老爷,走去书房。

嗯?

等会、等会,大白天的拉我去书房干嘛,我打算晒会太阳呢?

你说干嘛?

陈峰看着杏眼拉丝秦霜的眼睛,那个...咳咳,这可真是开春了,又到了...

想什么呢?我们去对账,看看去年的统计。

咳咳...陈峰干咳了两声。我又没说别的,走,走吧...

“都齐了?”陈峰从堆积如山的卷宗里抬起头,鼻尖沾着点墨灰,像只刚偷吃过墨的猫。他面前的紫檀木桌上,摊着张巨大的宣纸,上面用朱砂画着领地的舆图,青崖城、乌龙岭、洛水沿岸……每个地名旁都贴着张小纸条,记着初步统计的收成。

秦霜将手里的铜壶往桌上一放,热水溅出几滴,在宣纸上晕开小小的墨点。“各县的账册都齐了,就差青崖城的最后一本。”她拿起最上面的账册,封皮上写着“西田村”,纸页边缘被翻得起了毛,“你先看看这个,今年西田村的双季稻收成最好,比去年多收了三成。”

她转身时,裙摆扫过堆在脚边的账册,哗啦啦翻起几页,露出上面密密麻麻的墨迹。

陈峰接过账册,指尖划过记载收成的页面:“李老汉家的三亩地,收了六石稻子?”他记得去年春天,李老汉还愁着稻种不够,是秦霜让人送了新谷种过去。“看来新稻种确实耐旱,明年得在洛水两岸都推广。”

正说着,凌云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个油布包:“青崖城的账册到了,信使快马加鞭送来的,鞋都跑掉了一只。”油布解开,露出本厚重的账册,封面盖着青崖城守将的朱印,边角还沾着些泥点,显然是一路颠簸过来的。

秦霜给凌云倒了杯热茶,让她暖和暖和。陈峰已经翻开了青崖城的账册,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怎么回事?青崖城的麦田收成比去年少了一成?”他记得今年春天特意让人引了运河的水去浇灌,不该是这个数。

“信使说,今年夏天青崖城遭了蝗灾,虽然及时扑灭了,还是伤了些苗。”管家搓着手,“守将怕您担心,没敢早报,只说已经补种了荞麦,秋天能收些填补。”陈峰这才注意到账册最后几页,记着补种荞麦的亩数,字迹有些潦草,像是赶时间写的。

盘点从晚饭后开始。陈峰和秦霜相对而坐,中间摆着算盘和纸笔,炭盆里的火渐渐弱了,秦霜时不时添块炭,火星照亮她专注的侧脸。

“先算粮食。”陈峰拿起各县的账册,“西田、东洼、南坡三个村,双季稻共计收了八千石;乌龙岭的粟米收了五千石;青崖城的小麦虽然减产,加上补种的荞麦,也有六千石……”他一边念,秦霜一边在算盘上拨珠,算珠碰撞的“噼里啪啦”声,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算到一半,秦霜忽然停住了:“乌龙岭的粟米怎么比去年多了这么多?”她翻出去年的账册对照,“去年才收三千石,今年竟有五千石,是不是算错了?”

陈峰也觉得奇怪,让人去叫负责乌龙岭农事的老张。老张是个老实人,一听问粟米的事,赶紧解释:“今年春天郡王让人修了水渠,以前浇不到水的旱地都种上了粟米,加上夏天雨水足,才多收了两千石。”他还带来了新收的粟米,颗粒饱满,比去年的大一圈。

“是我忘了这茬。”陈峰笑了,“水渠确实管用,明年再修几条,让更多旱地变成良田。”秦霜重新拨动算盘,这次的总数出来了:粮食共计两万石,比去年多收了四千石,足够领地百姓和士兵吃一年还有富余。

接下来是赋税。各县的税银、布匹、药材都记在账册上,一笔笔核对。“西田村缴了五十匹棉布,都是新织的细布,能给士兵做冬衣。”秦霜摸着账册上的记载,“东洼村缴的药材里,有不少金疮药,正好给伤兵用。”

最让人头疼的是杂项开支。修运河花了三千两银子,建铁匠营花了两千两,还有给工匠的工钱、给士兵的饷银……陈峰看着支出的数目,眉头又皱了起来:“今年开支比去年多了一倍,得想办法多些进项。”

秦霜却指着另一页:“你看,咱们造的纸卖了五百两,腊肉和香肠卖了三百两,还有运河通航后,收的船税也有两百两。”她笑着说,“这些都是新进项,以前可没有。”

盘点到深夜,总算把收支算清了。粮食盈余四千石,银钱盈余五百两,还有不少布匹、药材等实物。陈峰看着最后的总数,心里踏实了不少——有这些家底,就算明年和孟国、邢国开战,也不愁粮草军械了。

第二日,陈峰让人把各县的账册按优劣排序,贴在议事厅的墙上,让各村干部都来看看,互相学习。

西田村排在第一。账册上不仅收成好,还记着村里修了学堂,请了先生教孩子们读书;李老汉带头成立了互助会,谁家有困难,大家一起帮衬。“西田村的民风最好,百姓齐心,干啥都顺。”陈峰让其他村的干部多向西田村学习,尤其是互助会的做法。

东洼村排在第二。他们的收成虽不如西田村,但村里的妇人成立了织布社,织的棉布又细又结实,卖了好价钱,还被选为士兵冬衣的用料。“这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陈峰表扬东洼村的村支书,“知道发挥长处,增加收入。”

青崖城因为减产,排在最后。守将红着脸,主动请罪:“是属下没管好,让蝗灾伤了庄稼。”陈峰却没责怪他:“能及时补种,减少损失,已经不错了。”他让青崖城多派人学习西田村的互助会,再把运河的水引到更多田地里,明年一定能赶上来。

讨论到乌龙岭时,老张提了个建议:“咱们的粟米好吃,就是磨成面太费劲,能不能请个石匠,做个水磨?”陈峰觉得这个主意好,立刻让人去安排:“用水磨磨面,又快又细,还能节省人力。”

各村的干部们也纷纷提建议:有的说想种新的蔬菜,问能不能请个菜农指导;有的说村里的路不好,想修修;还有的说想组织年轻人学手艺,将来能进铁匠营或造纸坊。

陈峰一一记下,能办的当场就拍板,需要时间的就定下日期。“你们是父母官,最知道百姓的难处。”他对干部们说,“只要是为百姓好的事,我都支持。钱不够就从账上支,人不够就从士兵里调,咱们一起把领地建设好。”

散会后,陈峰留下青崖城的守将:“回头我打算在青崖城建个火药坊,就用你们那里的硫磺矿。”他指着地图,“火药坊建在城外,离居民区远些,安全。建成后,你们的税银可以减免三成,就当是补偿今年的减产。”

守将又惊又喜,连忙道谢。陈峰拍着他的肩膀:“好好干,青崖城是咱们的门户,守住了这里,领地才能安稳。”

回到书房,秦霜正在整理各县送来的特产:西田村的新米、东洼村的棉布、乌龙岭的栗子……她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准备分给老工匠、伤残士兵和孤儿们。“你看,咱们的领地就像棵大树,各县是树枝,百姓是树叶,只有枝繁叶茂,大树才能长得结实。”

秦霜递给他一碗热粥,粥里放了些新收的栗子,又香又甜。陈峰喝着粥,心里暖洋洋的,放下了碗看着一身碎裙的秦霜陈峰一把搂了过来在她耳边说道: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啊”“老爷讨厌...”

开江渔汛

惊蛰刚过,开平江的冰层终于裂开了第一道缝。清晨的阳光斜照在冰面上,映出一道金灿灿的光带,冰裂的\"咔嚓\"声顺着水流传远,陈峰站在江堤上,望着冰排顺流而下,撞击出雪白的浪花,忽然对身边的渔把头老郑和说:\"明日开江,就定在后天春捕吧。\"

老郑和的手在渔网上摩挲着,那网是用新麻线织的,网眼比寻常渔网大两指。\"郡王是想留着小鱼?\"他懂陈峰的意思——往年春捕一网下去,连寸长的小鱼都捞上来,来年鱼就少了。陈峰点头:\"网眼大三指,只捞斤以上的成鱼,让小鱼再长一年。\"

消息传遍沿岸渔村时,渔民们正忙着修补渔船。松木船的缝隙用桐油和麻丝嵌好,橹桨磨得光滑,连装鱼的竹篓都编了新的。西滩村的王老五扛着渔网往江边走,碰见东湾村的李寡妇,她的儿子柱子正帮着给渔船刷桐油,小手沾满了金黄的油迹。

\"王大哥,听说今年网眼要改大?\"李寡妇的丈夫去年在江里遇险,如今她带着儿子靠捕鱼过活。王老五扬了扬手里的新网:\"郡王说了,得给鱼留条生路,来年才能接着捕。你家的船修好了?要不我让我家二小子去帮衬帮衬?\"

陈峰让人在江堤上立了块石碑,刻着春捕的规矩:每日辰时开捕,酉时收网;只许用网,不许下鸬鹚;禁渔区设在江湾的水草处,那是鱼产卵的地方;捕上来的母鱼若带卵,须放回江里。老郑和带着几个老渔民,每日在江面上巡查,谁犯了规矩,就没收渔网,罚去修补江堤。

开江的第三日,江水彻底化透了。浑浊的江水里,能看见成群的鱼溯流而上,鳞片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陈峰站在码头,看着渔民们焚香祭祖,船头摆着猪头和米酒,老郑和捧着三炷香,对着江面念叨:\"江神保佑,今年鱼获丰足,渔民平安......\"

春分那日,春捕正式开始。天刚蒙蒙亮,开平江沿岸就挤满了渔船,桅杆像片小树林,渔民们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惊飞了江面上的水鸟。陈峰和秦霜坐着巡检船,在江面上巡查,船舷拨开的浪花里,时不时有鱼跃出水面,银亮的身影一闪即逝。

\"快看!是鳇鱼!\"王老五的渔船率先有了收获,一条半人长的鳇鱼被拖上船,鳞片有巴掌大,尾巴拍打着船板,发出\"啪啪\"的响。他赶紧用稻草把鱼身裹住,防止鳞片脱落——鳇鱼的鳞片能入药,肉更是鲜美,在镇上能卖好价钱。

李寡妇的船也有了动静。柱子拉着网绳,小脸憋得通红,李寡妇在一旁帮忙,母子俩合力将渔网拖上船,网里蹦跳着十几条尺长的鲫鱼,银白的肚子泛着光。\"娘,够买新布做衣裳了!\"柱子数着鱼,笑得露出豁牙。

陈峰的巡检船靠近时,渔民们都笑着打招呼。他看见老郑和正拦住一条渔船,那船上的渔民网眼比规定的小,网里还混着些小鱼苗。\"说了网眼要大三指,你咋不听?\"老郑和的脸沉得像江水,\"这些小鱼苗放回去,明年能长成大鱼;现在捞上来,顶啥用?\"

渔民低着头,嗫嚅着说想多捕点换米。陈峰让人从巡检船上搬来两袋米:\"米先给你,但渔网必须换。你想想,今年多留些鱼,明年就能多捕些,日子才能长久。\"那渔民红着眼圈,把小鱼苗一条条捡出来放回江里,网眼也当场改大了。

江湾的禁渔区里,水草长得正茂。陈峰让人用浮标围出一片水域,禁止任何渔船靠近。他蹲在岸边,看着水里的鱼群在水草间穿梭,有的母鱼肚子鼓鼓的,显然怀了卵。\"这里的鱼卵,秋天就能孵出小鱼,明年春捕就有更多鱼了。\"他对秦霜说,指尖在水面划动,惊得鱼群四散游开。

中午时分,渔民们在船上做饭。炊烟在江面上袅袅升起,混着鱼的鲜香。王老五煮了锅鱼汤,邀请陈峰和秦霜尝尝:\"今年的鱼比去年肥,你看这汤色,奶白的!\"鱼汤里没放多少调料,只撒了把葱花,却鲜得让人咂舌。

收网时分,江面上飘满了归航的渔船,舱里的鱼堆得像小山。码头边早挤满了等着收鱼的商贩,有镇上酒楼的采买,有做鱼干的作坊主,还有些百姓提着篮子,想买条新鲜鱼尝尝鲜。

陈峰让人在码头设了个公平秤,由老郑和负责过秤。渔民们的鱼按大小分类:鳇鱼、鲤鱼等大鱼卖给酒楼和商贩;鲫鱼、鲶鱼等小鱼卖给百姓;带卵的母鱼则由专人登记后放回江里,每条给渔民十个铜钱的补偿。

\"王老五家的鳇鱼,三十五斤!\"老郑和喊着,在账本上记下数目。酒楼的采买赶紧递上银子,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这鱼够做两桌宴席,就等它下锅呢!\"王老五接过银子,数了数,又分出一小半递给李寡妇:\"柱子娘,拿着给孩子扯块布,眼看天热了。\"

李寡妇的鱼不多,但都是鲜活的鲫鱼,被镇上的妇人们抢着买走了。柱子抱着装铜钱的布包,沉甸甸的,笑得合不拢嘴:\"娘,明天我还帮你拉网!\"李寡妇摸着儿子的头,眼里的泪差点掉下来——自从丈夫走后,日子从没这么宽裕过。

作坊主老张忙着收购小鱼,他要做鱼干和鱼酱。\"这些小鱼晒成干,冬天给士兵们当干粮,耐放还补钙。\"老张对陈峰说,手里的刀飞快地处理着鱼,去鳞、开膛、洗净,动作麻利得很。

陈峰让人留了些最大的鱼,分给领地的孤寡老人和伤兵。\"张婆的孙子病了,得给她送条活鱼补补。\"他对管家说,\"还有军营里的伤兵,让伙房炖鱼汤,伤口好得快。\"

最热闹的是鱼市。渔民们的鱼摊一字排开,吆喝声此起彼伏。\"新鲜的鲫鱼!刚从江里捞上来的!便宜卖了!三斤鲤鱼换一斤米!\"一个瞎眼的老汉摸着鱼,想给孙子买条小的,李寡妇看见了,悄悄塞给他一条鲫鱼:\"大爷,拿着,不要钱。\"

陈峰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对秦霜说:\"你看,这春捕不仅是捕鱼,更是让大家能互相帮衬着过日子。\"他指着王老五帮李寡妇修船,指着李寡妇给瞎眼老汉鱼,\"以前渔民们总为了抢好位置吵架,现在有了规矩,又能互相帮衬,这比多捕几条鱼还重要。\"

秦霜笑着点头,她刚看见柱子把自己的鱼分给了更小的孩子。

春捕持续了一个星期。渔民们的日子渐渐宽裕起来,不少人盖了新的茅草屋,给孩子添了新衣裳。李寡妇用攒的钱,给柱子请了个先生,让他学着认字;王老五则买了头小猪,说要养到年底,给家里添点肉。

陈峰让人在沿岸建了个鱼市,每天都有新鲜鱼卖,还修了座冰窖,用来储存暂时卖不掉的鱼。\"夏天热,鱼容易坏,冰窖能存住,冬天也能有鱼吃。\"他对商贩们说,\"你们也能多赚些钱。\"

老郑和带着渔民们,在江湾种了片芦苇。\"芦苇能挡住水流,让鱼卵更容易附着,还能净化江水。\"他指着刚种下的芦苇苗,\"明年再来,这里的鱼肯定更多。\"陈峰让人从镇上的药铺买了些能净化水质的草药,撒在江里,说是能让鱼长得更肥。

春捕结束那天,渔民们在江边摆了桌谢江宴。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各种做法的鱼:红烧鲤鱼、清蒸鳇鱼、油炸小鱼、鲫鱼豆腐汤......陈峰和秦霜也来了,和渔民们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

\"多谢郡王定下的规矩,今年的鱼比往年多,日子也比往年好。\"王老五举着酒碗,声音洪亮,\"明年春捕,俺们还按规矩来,保准让开平江的鱼越来越多!\"

渔民们都跟着附和,酒碗碰得叮当响。柱子吃得满脸是油,李寡妇看着儿子,眼里满是笑意。老郑和喝了口酒,对陈峰说:\"等秋天,我带您来看,江里的小鱼苗肯定密密麻麻的。\"

府邸内一条条最肥的鳇鱼送到王府。那鱼足有三尺长,用柳条穿了鳃,养在王府后院的水缸里,时不时甩动尾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缸沿的青苔。陈峰围着水缸转了两圈,指尖刚碰到水面,鳇鱼猛地一摆尾,惊得他后退半步,惹得秦霜笑出了声。

\"这鱼得请张厨来做。\"秦霜说着,让人去镇上的酒楼请张厨。张厨是从南边来的,最擅长做鱼,去年秋猎时,一道红烧鹿肉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此刻他正系着围裙在厨房转悠,看见水缸里的鳇鱼,眼睛亮得像两盏灯:\"好家伙,这鱼至少有二十斤,够做一桌子菜了!\"

王老五还送来了些小鱼:尺长的鲫鱼、带斑点的鲶鱼,还有些银白的白鱼。张厨分门别类地收拾,鳇鱼太大,他让人搬来块青石砧,用劈柴的斧头才把鱼头剁开,鱼肉雪白细腻,不见一丝血丝。\"鳇鱼的骨能熬汤,肉能做鱼片,鱼鳔能凉拌,鱼籽......\"张厨数着,\"光是这一条鱼,就能出六道菜。\"

秦霜让人在厨房外的葡萄架下摆了张圆桌,桌面用桐油擦得锃亮。丫鬟们忙着摆碗筷,青花瓷的盘碗里垫着新鲜的荷叶,是今早从荷塘里摘的,还带着露珠。\"再备些新酿的米酒。\"秦霜对管家说,\"开江鱼配米酒,最是爽口。\"

傍晚时分,受邀的客人陆续到了。有负责农事的老张,渔把头老郑和,还有女护卫队的林燕和苏媚。林燕刚从训练场过来,身上还带着汗味,一进门就盯着厨房的方向:\"张厨做的鱼香飘半条街,我在营里就闻见了。\"

陈峰陪着客人在院里说话,话题离不开春捕。老郑和说今年的鱼比往年多三成,尤其是鲫鱼,个个肚腹饱满;老张则惦记着把鱼内脏埋进田里,\"那可是最好的肥料,种出来的黄瓜准保甜。\"苏媚听得认真,忽然说:\"护卫队的伙房也该学学做鱼,给弟兄们改善伙食。\"

掌灯时分,鱼宴正式开始。张厨端上第一道菜时,所有人都发出了惊叹,那是道\"鳇鱼三吃\",中间是片成薄片的生鱼片,配着姜醋汁;左边是油炸鱼块,裹着金黄的面衣;右边是清蒸鱼段,上面撒着翠绿的葱丝。

\"生鱼片得蘸姜醋,去寒气。\"张厨给每人示范,\"这鳇鱼是开春第一波,肉最嫩,刺身最见功夫。\"陈峰夹起一片生鱼片,薄得能透光,入口滑嫩,带着江水的清甜,姜醋的酸香刚好中和了鱼的腥气。

林燕最爱的是油炸鱼块。她咬了一口,面衣酥脆,鱼肉却依然多汁,油香混着鱼鲜在嘴里炸开。\"比营里的烤野猪肉还香!\"她吃得急,嘴角沾了面渣,苏媚笑着给她擦去,自己也夹了一块,慢慢品尝。

第二道菜是鲫鱼豆腐汤。奶白的汤里,鲫鱼浮在水面,豆腐块像白玉般点缀其间,上面撒着葱花和白胡椒粉。秦霜给老张盛了一碗:\"张叔尝尝,这鲫鱼是李寡妇捕的,她儿子柱子说要给您送两条,谢您教他种黄瓜。\"老张喝着汤,眼眶有些红:\"那孩子懂事,我明天再去教他搭瓜架。\"

接着上的是凉拌鱼鳔。鱼鳔泡得透亮,切成长条,拌着蒜末、辣椒油和香菜,嚼起来脆嫩弹牙。老郑和吃得直点头:\"鱼鳔就得这么吃,下酒最好。\"他端起米酒碗,和陈峰碰了碰,\"郡王定下的春捕规矩好,明年咱们的鱼鳔能凑一大盆。\"

最让人惊喜的是道\"鱼籽炒饭\"。金黄的鱼籽裹着米粒,每一粒饭都沾着鱼籽的鲜香,还有些嫩绿的豌豆点缀其间。林燕舀了一大勺,吃得嘴里咯吱响:\"这鱼籽比栗子还香!\"张厨笑着说:\"这是特意留的母鱼籽,明年能孵小鱼的都放回去了,这些是没受精的,不碍事。\"

席间,张厨又端上红烧鲶鱼、醋溜鱼段、炸鱼鳞......满满一桌子菜,全是鱼做的,却一道比一道有新意。林燕好奇地问:\"张厨,您咋能把鱼做出这么多花样?\"张厨挠挠头:\"俺爹说,鱼是水里的灵物,得顺着它的性子做,该清蒸的不红烧,该油炸的不水煮,才能出鲜味。\"

“开江鱼、下蛋鸡、回笼觉、二房妻”陈峰碎碎念叨着。

怎么?老爷有想法?

秦霜的话让陈峰身体一震马上反应过来,咳咳,顺口溜而已,咳咳...

酒过三巡,话题渐渐散开。老郑和说起江湾的芦苇长势:\"今年种的芦苇已经长半尺高了,等夏天,就能挡住江里的浪,鱼卵落进去,秋天准能孵出不少小鱼。\"他给陈峰倒了杯酒,\"郡王要是信得过,明年我再在江里种些菱角,既能喂鱼,又能给百姓当粮食。\"

陈峰点头:\"好啊,种菱角的事,你牵头办,需要啥就跟管家说。\"他想起春捕时李寡妇的事,又对老郑和说,\"李寡妇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你多照看些,让她跟着船队捕鱼,别让她单独去危险的地方。\"

老张接过话头:\"说起李寡妇,她家的菜地该种茄子了,我让人给她送些菜苗过去。\"他夹了块清蒸鱼,\"今年雨水好,菜肯定长得旺,鱼内脏埋进去,茄子能长到拳头大。\"苏媚笑着说:\"护卫队的菜园也该种了,到时候请张叔去指导指导?\"

林燕喝了口米酒,脸颊微红:\"等忙完这阵,我想带护卫队去江里学划船。\"她说着看向陈峰,\"以后要是有水上仗,咱们也能派上用场。\"陈峰赞成:\"是该学学,让老郑和教你们辨水流、看鱼汛,这些都是本事。\"

秦霜一直没多说话,只是给大家添酒夹菜。她看着陈峰和众人谈笑风生,忽然想起刚认识他的时候,那时他刚到开平,领地还乱糟糟的,如今却处处透着生机。春捕的鱼宴,不仅是尝鲜,更是百姓们日子越来越好的见证。

\"明年春捕,咱们在江上架座木桥吧。\"陈峰忽然说,\"渔民们来回摆渡不方便,有了桥,鱼市也能更热闹。\"老郑和拍着手:\"好主意!俺们渔民出力气,把桥修得结结实实的!\"老张也说:\"我让村里的木匠都来帮忙,保证桥能过马车。\"

宴席散时,已是深夜。秦霜看着有些醉意陈峰拉着他就往屋内走去。

哎...哎,夫人干嘛?

干嘛?还二房妻?怎么我还“伺候”不了你了?

我还没刷牙呢?

那你快去?顺便...顺便好好洗手...说完此话的秦霜有些脸红的跑进了屋内...

喜欢我在古代当镇令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在古代当镇令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丹崖仙途老子是条龙极品大昏君重生年代不做贤妻吞天邪帝别笑哥抓鬼呢神道丹尊我的竹马是男配开局继承仙门,师妹全员女帝足坛幸运星万古神帝起点笔趣阁我真是个富二代让你选召唤兽,你却在选老婆?大明小郎君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我们村的阴阳两界浓情密爱:鲜妻,你好甜诡运蛇妻混世矿工将明
经典收藏华夏鼎世系统:重生大明,开局倾家荡产庶女当嫁,一等世子妃穷鬼的上下两千年汉末大混子秦时之血衣侯传奇一瘦解千愁山谷长人茶三国之魏武元勋明末求生记蠢萌娘子:夫君要乖乖大唐:超时空,长乐晋阳小公主!汉厨海贼之母巢秩序逍遥小地主重生明末,我是反贼张献忠擎天者九公主她靠撒娇搞定六界大神启明1644灭元1399
最近更新万浪孤舟,沧海一粟寒门状元路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我,秦王世子,用盒饭暴出百万兵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唐代秘史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大唐躺平王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玉符传奇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北宋第一狠人清宫秘史十二章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
我在古代当镇令 龙葵宝宝 - 我在古代当镇令txt下载 - 我在古代当镇令最新章节 - 我在古代当镇令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