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冠冕唐皇天唐锦绣房俊抗日之陆战狂花大唐暴吏临高启明盛明皇师我的道姑师父我在大唐做战神北宋小厨师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8章 改元天德诏告天下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惟天德三年,岁次癸丑,孟冬朔日,帝萧桓谨以玉帛、牺牲、苍璧、黄琮,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只及列祖列宗之灵:

朕闻,帝王之兴,必膺天命以承统,修人德以配天;年号之更,必应时势以明志,体民心以立极。昔朕弱冠登极,承太祖、太宗之遗绪,以 “德佑” 为元,期以仁德庇佑万民,勇锐图兴大业。然少年气盛,虽有削藩均田、整饬吏治之勇,却乏审时度势、循序渐进之智,终为奸佞所构,蒙尘南宫七载。赖天地垂佑,社稷之灵,石崇、徐靖等诸臣协心,万民归向,朕得以复登大宝,重掌神器。复位之初,改元 “天德”,朝野或有惑者,今当东巡泰山,行封禅大典,敬告天地,详述改元之由,以明朕心,以安兆庶。

父皇晚年多病,宗室骄横,吏治渐弛,边患屡起。及父皇宾天,朕以嫡长承继大统,时年十七。临朝之日,御座之下,既有开国元勋之后恃功而骄,亦有地方藩王拥兵自重;殿陛之外,更有北疆匈奴窥边,江南水患连年。彼时朕观《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之语,慕汉文、景帝仁德治国之政,遂定年号 “德佑”,其意有三:一曰 “佑民”,期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解万民倒悬之苦;二曰 “佑国”,望以仁德感化宗室,怀柔安抚藩王,消弭内患;三曰 “佑己”,自警当修德政,不负天命,不负祖宗。

德佑元年,朕即颁诏减免天下半租,罢黜宫中冗余宫人,放归苑囿所占民田。德佑二年,力排众议,推行 “削藩令”,欲夺诸王兵权,收归中央。彼时朕以为,“仁德足以服人,果决足以除弊”,却不知宗室藩王盘根错节,非一朝一夕可除;地方吏治积弊已深,非一纸诏令可改。德佑三年,吴、楚二王以 “清君侧” 为名起兵反叛,朕仓促遣兵征讨,虽终平叛乱,却致三州之地兵燹千里,流民达数十万。叛乱平息后,朕痛定思痛,却仍未察己过,反归咎于 “诸臣执行力不足”,罢黜兵部尚书等三名重臣,更增朝堂疑惧。

德佑四年,关中大旱,颗粒无收,朕下旨开仓赈灾,然地方官克扣粮款,灾民竟以草根树皮为食。监察御史弹劾其事,朕怒斩数名贪官,却未深究制度之弊,仍以 “严刑峻法可止贪” 为念。彼时谢渊任吏部侍郎,曾上书谏言:“陛下仁德之心可嘉,然治国如治丝,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削藩当先固民心,赈灾当先整吏治,否则虽有‘佑民’之志,难收‘安民’之效。” 朕彼时少年气盛,以为谢渊畏难保守,竟将其奏疏掷于地上,斥曰:“卿辈老臣,徒知守成,何谈兴邦!”

今思之,德佑年间之 “德”,乃少年帝王未经世事之 “浅德”;“佑”,乃寄望上天庇佑之 “虚佑”。朕虽有兴邦安民之初心,却无洞察时势之明、驾驭全局之智,徒以 “仁德” 为口号,以 “果决” 为标榜,终致朝局动荡,民心渐离。及德佑七年,奸佞趁朕病弱,勾结禁军统领,诬朕 “荒淫无道,动摇国本”,拥立皇弟(成武)登基,朕被废为太上皇,迁居南宫。那日走出奉天殿,回望 “德佑” 年号匾额,朕方知:天命从不轻佑,仁德非为虚言,若不能体民情、明世务、修实德,纵有 “佑民” 之名,亦难避 “失国” 之实。

南宫七年,乃朕一生最痛之磨砺,亦为朕悟 “德” 之真谛之契机。南宫者,非宫苑,实囚笼也 —— 朱门紧闭,隔绝内外;宫监冷遇,形同仆役;旧臣不敢探视,宗室视同陌路。初入南宫之时,朕日夜愤懑,或对月狂啸,或伏案痛哭,恨奸佞之狡诈,怨群臣之附逆,叹天命之不公。然日久年深,愤懑渐消,反思日深,方知 “失国” 之因,不在人,而在己。

南宫之内,虽无朝堂奏章,却有宫人私下传递之市井流言。朕闻德佑末年之流民,竟有饿死途中者;闻平藩之战中,士卒因粮饷不济而哗变者;闻地方官因畏惧朕之严刑,竟匿报灾情者。每闻此事,朕夜不能寐,抚膺自问:朕以 “德佑” 为名,却使万民受苦,此谓 “德” 乎?朕期上天庇佑,却致国本动摇,此谓 “佑” 乎?谢渊当年 “治丝当徐徐图之” 之语,一遍遍在耳畔回响,朕方知彼时之己,实为 “刚愎自用之昏君”,而非 “锐意兴邦之明君”。

南宫七年,朕每日诵读《左传》《资治通鉴》,于历代帝王兴衰之事中求索真谛。见汉武帝雄才大略,却因晚年穷兵黩武而致国虚民穷,方知 “果决” 当有度,“勇武” 不可滥;见唐太宗纳谏如流,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自警,方知 “仁德” 当务实,“君德” 在察民;见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耽于享乐而致安史之乱,方知 “初心” 易守,“始终” 难持。朕常于月下摩挲旧物 —— 那枚德佑三年削藩时所用之玉印,边角已被朕摩挲光滑,其上 “皇帝行玺” 四字,似在嘲讽当年之鲁莽;那本谢渊所上之谏疏,虽已泛黄,“民心乃国之根本,实德乃君之根基” 之句,字字如刀,刻入朕心。

南宫岁月,朕亦闻成武执政之况:其初登帝位,虽有整顿朝纲之意,却无治国之才,宠信宦官,疏远贤臣,谢渊虽任兵部尚书,却处处受制。及成武病重,太子萧烨年幼,宗室觊觎帝位,外戚蠢蠢欲动,北疆匈奴再次犯边,江南水患复起,大吴江山,竟比朕德佑末年更显危殆。市井流言四起,“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 之语传遍京师,百姓皆念德佑初年之轻徭薄赋,却恨朕当年之操之过急。朕闻之,既愧且痛:愧当年之失误,痛万民之苦难。

彼时朕便暗下决心:若有复登大宝之日,必改弦更张,修 “实德” 以安民心,承 “天命” 以固国本。然何为 “实德”?非减免租赋之虚名,乃让万民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之实效;非宽恕罪臣之虚仁,乃整饬吏治、清明政风之实功;非标榜仁德之虚言,乃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实行。何为 “天命”?非星象谶语之玄说,乃 “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之实理 —— 民安则天命在,民乱则天命去。

天德元年正月,石崇、徐靖等诸臣拥朕复位,朕于奉天殿重登大宝。当日即有大臣奏请:“陛下复位,当复‘德佑’年号,以彰先帝之误,以明陛下之正。” 朕沉吟良久,终摇头拒之。朕曰:“德佑之号,朕少年之过也。昔以‘德佑’为名,却行‘失德’之事,致国乱民苦。今朕复位,当洗心革面,另立新元,以明朕过,以表朕志。” 遂诏告天下,定年号 “天德”。

其一曰 “敬天以明命”。朕昔年不解 “天命”,以为 “天命在朕”,遂刚愎自用,恣意而为。南宫七载方知:“天” 者,非高高在上之神只,乃万民之民心、社稷之安危也。《尚书》有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故 “敬天” 者,非焚香拜祭之虚礼,乃体察民情、顺应民心之实举。复位以来,朕每日于御书房批阅奏章至深夜,凡涉及民生之事,必反复斟酌:北疆戍卒之粮饷,是否按时发放?江南灾民之安置,是否落实到位?地方官之考核,是否以民生为要?朕常对近臣言:“朕每食一餐,必念农夫之耕;每穿一衣,必念织女之织。此乃‘敬天’之实也。” 天德元年冬,关中再次降雪,朕亲至京郊粮仓,查看赈灾粮储备,见粮堆充实,百姓有序领粮,方觉 “敬天” 之道,在于安民。

其二曰 “修德以配天”。若 “天” 为民心,则 “德” 为君行。朕昔年之 “德”,乃 “浅德”“虚德”;今之 “德”,乃 “实德”“深德”。复位以来,朕未急于推行新政,先命谢渊、王直等重臣遍历天下,体察民情,历时三月,汇总成《天下民生疏》,详列各地赋税、灾荒、吏治之实况。依据此疏,朕颁行 “均田新令”:非夺宗室之田,乃将官田、荒田分给流民,许其永为己业;非急削藩王兵权,乃逐步收回藩王对地方之行政权,保留其经济待遇,以安其心。天德元年,减免天下租赋三成,然要求地方官 “据实上报,不得克扣”,派御史巡查,斩贪腐县令五人,黜庸碌郡守三人,吏治为之一清。天德二年,遣名将镇守北疆,既整饬军纪,又开边市与匈奴贸易,匈奴可汗遣使求和,北疆息烽。天德三年,兴修江南水利,调集国库银两,招募流民务工,既解水患,又增民收入。此等举措,非朕 “仁德”,乃朕补过;非朕 “果决”,乃朕务实。谢渊赞曰:“陛下今日之‘德’,乃万民可感之‘德’,比德佑年间,深矣、实矣。”

其三曰 “承天以立极”。朕复位之初,朝局动荡:代宗旧臣心有疑虑,朕之旧部骄矜自满,宗室外戚各怀心思。朕以 “天德” 为号,既明 “天命在民”,亦明 “君权当受约束”。复位当日,朕即颁诏:“自今往后,凡军国大事,必与宰臣商议,非紧急军情,不得独断;凡官员任免,必经吏部考核、御史监察,不得私授;凡皇室用度,必由户部审核,不得逾制。” 石崇、徐靖等旧臣欲求高位,朕虽念其拥立之功,却仅封其为 “镇北公”“镇南公”,遣其镇守边疆,削其京中兵权;谢渊乃代宗旧臣,却因忠勤国事、体察民情,朕仍任其为兵部尚书,委以重任。朕常对群臣言:“朕非‘天选之子’,乃‘民选之君’。若朕行失德之事,诸卿当谏之;若朕违民心之举,万民当弃之。‘天德’之号,既是朕对天下之承诺,亦是朕对己之警醒。”

朕闻,古之帝王,封泰山者二十有二,皆因 “功成治定,天下太平”。今朕复位三载,虽未达 “太平盛世” 之境,然北疆息烽,南亩丰登,吏治清明,万民安居,较之德佑末年,已有天壤之别。群臣屡请封禅,朕初拒之,以为 “功未大成,德未厚积”。然谢渊曰:“封禅非为炫耀功绩,乃为告天谢民,以明年号之变,以固民心之基。陛下从‘德佑’到‘天德’,乃从少年鲁莽到中年稳重之蜕变,乃从虚仁浅德到实德深仁之升华,当告于天地,晓于万民,使天下知陛下之心,信大吴之兴。” 朕深以为然,遂定今日东巡泰山,行封禅大典。

此次封禅,非效秦汉之奢靡,乃循尧舜之简朴。銮驾从简,未扰沿途州县;供品从薄,皆为寻常五谷;随驾群臣,多为务实之臣,无浮夸之辈。朕登泰山,非为 “封天以显君威”,乃为 “告天以谢民恩”—— 谢万民在朕蒙尘之时未弃大吴,谢万民在朕复位之后拥护新政。朕于泰山之巅,捧玉牒而告天曰:“朕萧桓,昔有过失,致民受苦;今修实德,求民安康。‘天德’之号,非朕之号,乃天下之号;‘天德’之政,非朕之政,乃万民之政。若朕能守此‘天德’,愿天地庇佑大吴;若朕违此‘天德’,愿天地弃朕,万民弃朕。”

封禅之后,朕当率群臣再励精图治:于内,继续整饬吏治,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使万民有恒产、有恒心;于外,继续安抚边疆,开展贸易,使四夷归心、边境无虞;于上,继续约束皇室,虚心纳谏,使君明臣贤、朝纲清明;于下,继续兴办学校,推广教化,使民风淳朴、天下归仁。朕知 “兴邦之路,非一日之功”,然朕有决心:以 “天德” 为镜,以万民为秤,以祖宗为鉴,终其一生,践行 “敬天、修德、安民” 之诺,使大吴江山,长治久安;使大吴万民,安居乐业。

今封禅大典既毕,朕将此改元之由、封禅之意,诏告天下。尔等百官:当明 “天德” 之内涵,以 “实德” 履职,勿以 “虚言” 邀功;当体 “民心” 之重,以 “民生” 为要,勿以 “私利” 为先。尔等万民:当知 “天德” 之政,乃为尔等谋福祉;当信大吴之兴,乃需尔等共努力。若有官吏贪腐、欺压百姓,尔等可径赴御史台告发,朕必严惩不贷;若有贤才怀瑾握瑜、愿为社稷,朕必广开言路、量才录用。

朕从 “德佑” 到 “天德”,乃一生之蜕变;大吴从动荡到安稳,乃万民之幸事。愿天下百官万民,体谅朕心,共遵 “天德”,同心同德,共兴大吴。若朕能致大吴于盛世,非朕之功,乃天地之佑、祖宗之灵、百官之力、万民之助;若朕有过失,亦请天下责之、谏之,朕必改之。

兹告天下,咸使闻知。

天德三年,孟冬朔日

御笔亲书

钦此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玄桢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极品大昏君一世豪婿叶凡秋沐橙诸天开局长生药异世大陆:DNF全职圣骑士欲行都市总裁前妻很抢手二少爷的宠妻日常离婚后大佬前夫赖上我赘婿出山大明小郎君天庭典狱长斗罗之野猪凶猛海贼之弹簧果实神医御兽后圣骑士赵大牛金玉良缘之肖少霸爱英雄联盟之最强重生重生年代不做贤妻名门枭宠:老婆,乖一点神秘复苏之诡闻记
经典收藏北明不南渡重生之傲仕三国史上最囧的穿越:腐女皇妃穿越宋朝,他们叫我弑君者纨绔帝业来自深海的他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三国之魏武元勋重生七零:暴富小农女贞观医仙山谷长人茶灭元1399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逍遥小地主穷鬼的上下两千年汉厨扬帆明海开局茅草屋,终成女相三国之胜谋天下一瘦解千愁
最近更新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高门庶子大楚武信君穿越之原始之路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水浒之往事随风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