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首页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唐万户侯我在上海当日伪汉奸的那些日子支点我的道姑师父神话版三国流放三年,百官跪求我进京称帝!冠冕唐皇汉厨穿越之极限奇兵军工科技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文阅读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txt下载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章 蜀地余波扰朝局,杨六郎智守莫州(公元990-994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蜀地叛乱平定的消息传到汴梁时,赵光义正在御花园里赏牡丹。他手里捏着王继恩送来的捷报,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对着身边的太监王继恩说:“还是王爱卿能干!短短半年就平定了蜀地叛乱,没让那些泥腿子坏了朕的大事。传朕旨意,封王继恩为宣政使,赏黄金百两,锦缎千匹!”

王继恩连忙跪地谢恩,脸上笑得跟朵花似的:“奴才谢陛下恩典!奴才不过是遵旨办事,都是陛下英明神武,奴才才能顺利平定叛乱。”

赵光义被他哄得心情大好,又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可刚放下酒杯,就见赵普急匆匆地跑了进来,脸色跟锅底似的。“陛下,不好了!蜀地虽然平定了,可王继恩在蜀地胡作非为,抢了老百姓的粮食和钱财,还杀了不少无辜百姓,现在蜀地百姓怨声载道,都在骂朝廷呢!”

赵光义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他把捷报往桌上一摔:“王继恩这混蛋!朕让他去平定叛乱,他居然敢在蜀地胡作非为!传朕旨意,把王继恩召回汴梁,严加审问!”

王继恩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奴才没有胡作非为,都是有人故意诬陷奴才!”

赵普冷冷地说:“是不是诬陷,等把你召回汴梁,审问清楚就知道了。陛下,蜀地是大宋的粮仓,要是百姓怨声载道,再发生叛乱,后果不堪设想。臣建议,派一个清正廉洁的大臣去蜀地安抚百姓,整顿吏治。”

赵光义点了点头,他现在也没心思赏牡丹了,连忙说道:“好!就派张咏去蜀地!张咏为人清正廉洁,又有才干,定能安抚好百姓,整顿好吏治。”

张咏是大宋有名的清官,之前在湖北做官时,就因为清正廉洁、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接到旨意后,张咏立刻收拾行装,前往蜀地。他刚到蜀地,就听说了王继恩的所作所为,心里很是气愤。他一边派人调查王继恩的罪行,一边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还严惩了一批贪官污吏。

蜀地百姓见张咏清正廉洁,又体恤百姓,心里的怨气渐渐消了,纷纷称赞张咏是“青天老爷”。张咏还在蜀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减轻了百姓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蜀地的经济很快就恢复了过来。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下令,将王继恩革职查办,流放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同时下旨表扬张咏,封他为御史中丞。

可赵普心里还是很担忧,他找到赵光义,说道:“陛下,蜀地叛乱虽然平定了,可这也给咱们提了个醒——各地的贪官污吏太多,百姓负担太重,要是不加以整治,迟早还会发生叛乱。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

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朕之前确实太关注北伐和边境的事,忽略了国内的治理。传朕旨意,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吏治,派大臣去各地巡查,一旦发现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同时,减轻百姓的赋税,让百姓能安心种地。”

旨意一下,大宋各地开始整顿吏治。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比如一些贪官污吏勾结地方豪强,抵制整顿,但在赵普和张咏等人的努力下,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批贪官污吏被严惩,百姓的赋税也减轻了不少,大宋的国内局势渐渐稳定了下来。

可国内局势刚稳定,北方边境又传来了消息——契丹萧太后又开始蠢蠢欲动,派耶律斜轸率领五万辽军,攻打大宋的莫州(今河北任丘),而莫州的守将,正是杨延昭。

消息传到莫州时,杨延昭正在率领士兵们训练。他刚接到消息,就立刻召集将领们开会。“兄弟们,耶律斜轸率领五万辽军来攻莫州,咱们只有一万兵力,兵力悬殊很大。但莫州是大宋北方的门户,绝不能丢!咱们得想办法,守住莫州!”

将领们一个个都很紧张,一个叫周信的副将说道:“将军,辽军五万,咱们才一万,这仗怎么打啊?要不咱们向朝廷求援吧?

杨延昭摇了摇头:“朝廷刚平定蜀地叛乱,兵力还没恢复过来,援军肯定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咱们不能指望援军,只能靠自己。耶律斜轸虽然勇猛,可他有个缺点——骄傲自大,咱们可以利用他这个缺点,设个埋伏,打他个措手不及!”

将领们一听,都来了精神:“将军,您有什么好主意?快跟咱们说说!

杨延昭笑了笑,说道:“莫州城外有个地方叫狼山,那里地势险要,两边都是高山,中间只有一条小路,很适合设埋伏。咱们可以派一支军队,假装成主力,去狼山附近引诱辽军,然后在狼山设下埋伏,等辽军进入埋伏圈,就发动进攻,定能打败辽军!

将领们纷纷点头,都觉得这个主意好。杨延昭立刻布置任务:“周信,你率领五千士兵,假装成主力,去狼山附近引诱辽军,记住,一定要假装打不过辽军,把他们引到狼山的埋伏圈里;王贵,你率领三千士兵,在狼山左边的山上埋伏,等辽军进入埋伏圈,就放箭、扔滚木;刘顺,你率领两千士兵,在狼山右边的山上埋伏,配合王贵,一起进攻辽军;我率领剩余的士兵,在狼山后面接应,防止辽军逃跑。”

将领们领了命,纷纷率领士兵出发。周信率领五千士兵,来到狼山附近,很快就遇到了辽军的先头部队。周信按照杨延昭的吩咐,假装成惊慌失措的样子,下令士兵们进攻辽军。可刚打了一会儿,周信就假装打不过,下令士兵们撤退,朝着狼山方向逃跑。

辽军先头部队的将领见宋军打不过,心里很是得意,连忙派人去禀报耶律斜轸:“将军,宋军不堪一击,咱们已经打败了他们的先头部队,他们正朝着狼山方向逃跑,咱们要不要追?”

耶律斜轸正在中军大帐里休息,听说宋军打不过,得意地笑了:“宋军就是一群胆小鬼!传朕旨意,全军追击,一定要抓住杨延昭,拿下莫州!”

辽军士兵们一个个士气大振,跟着周信率领的宋军士兵,朝着狼山方向追去。周信一边跑,一边回头看,见辽军果然追了上来,心里暗暗高兴,加快速度,把辽军引到了狼山的埋伏圈里。

“将军,辽军进入埋伏圈了!”王贵站在狼山左边的山上,看到辽军进入了埋伏圈,连忙下令,“放箭!扔滚木!”

山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扔滚木。辽军士兵毫无防备,一个个倒下,顿时乱作一团。耶律斜轸见状,心里一惊,知道自己中了埋伏,连忙下令:“快撤退!快撤退!

可已经晚了,刘顺率领的宋军士兵从狼山右边的山上冲了下来,配合王贵,一起进攻辽军。辽军士兵被夹在中间,根本无法撤退,只能拼死抵抗。就在这时,杨延昭率领剩余的士兵,从狼山后面冲了出来,堵住了辽军的退路。

“耶律斜轸!你中了我的埋伏,还想跑?”杨延昭手持长枪,高声喊道,“兄弟们,跟我上!杀了辽军,守住莫州!”

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朝着辽军冲去。辽军士兵本来就乱作一团,现在又被宋军前后夹击,更是毫无还手之力。耶律斜轸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又气又急,可也没办法,只能率领少数亲信士兵,拼死突围。

杨延昭见耶律斜轸想跑,立刻率军追了上去。“耶律斜轸,哪里跑!”杨延昭一边追,一边喊道,手里的长枪朝着耶律斜轸刺去。耶律斜轸连忙躲闪,可还是被长枪划破了胳膊,鲜血直流。他不敢再恋战,加快速度,率领亲信士兵逃跑了。

辽军失去了指挥,彻底崩溃,宋军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武器和战马。狼山之战,大宋取得了胜利,莫州也守住了。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大喜过望,下旨封杨延昭为莫州防御使,赏黄金五十两,锦缎五百匹。老百姓也又开始编新段子,“杨六郎,真聪明,狼山设伏败辽兵,守莫州,立大功,大宋百姓都称颂”,杨家将的名声越来越大。

可耶律斜轸并不甘心。他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契丹后,向萧太后禀报了狼山之战的经过,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杨延昭“狡猾多端”。萧太后听了,气得把茶杯都摔了:“杨延昭这小子,真是个难缠的家伙!这次咱们输了,下次一定要报仇!”

她下令,让耶律斜轸整顿军队,囤积粮草,准备再次攻打莫州。同时,她还派使者去大宋,向赵光义索要“岁币”——就是让大宋每年给契丹送钱、送粮、送锦缎,否则就继续攻打大宋。

使者来到汴梁,向赵光义递交了萧太后的国书。赵光义看着国书,气得浑身发抖:“契丹这是欺人太甚!朕刚打退他们,他们就敢来索要岁币!传朕旨意,把使者轰出去,告诉萧太后,朕是不会给她岁币的!”

大臣们见赵光义生气,纷纷劝道:“陛下,契丹实力强大,咱们刚打完几场仗,国力还没恢复过来,要是再跟契丹打仗,恐怕会吃亏。不如先答应给他们岁币,等咱们国力恢复了,再跟他们算账。

赵普也站出来,说道:“陛下,大臣们说得对。咱们现在不宜再跟契丹打仗,应该先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给契丹岁币,虽然会让咱们损失一些钱财和物资,但能换来边境的和平,让咱们有时间恢复国力。等将来国力强盛了,再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光义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好吧!就按你们说的办。传朕旨意,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作为岁币。但要跟契丹约定,以后不能再随意攻打大宋,否则朕就停止给他们岁币,还要北伐契丹!”

使者听了,满意地离开了汴梁。大宋和契丹之间,暂时达成了和平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的前身(此处为情节衔接,真实澶渊之盟发生于1004年,此处为提前铺垫)。

可杨延昭得知消息后,心里很是不满。他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说道:“陛下,契丹索要岁币,是对大宋的侮辱!咱们不能答应他们,应该继续跟他们打仗,收复幽云十六州!臣愿率领莫州的士兵,再次攻打契丹,为大宋争光!

赵光义看完奏折,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可他也知道,现在大宋确实不宜再跟契丹打仗。他给杨延昭回了一封信,说道:“杨爱卿,朕知道你心里不满,可现在大宋国力还没恢复过来,不宜再跟契丹打仗。你要坚守莫州,保卫边境,等将来国力强盛了,朕一定会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不会让你失望的。

杨延昭看完信,心里很是失望。他站在莫州的城楼上,看着北方,心里暗暗发誓:“陛下,臣会坚守莫州,等将来有机会,臣一定会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为父亲报仇,为大宋争光!”

时间很快就到了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这年春天,大宋的蜀地又发生了叛乱。这次叛乱的首领叫李顺,他是王小波的部下,王小波死后,他率领剩余的农民军,继续反抗大宋朝廷。李顺比王小波更有谋略,他率领农民军,很快就攻占了蜀地的首府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彻底慌了——蜀地刚平静了几年,又发生了叛乱,而且这次叛乱比上次更严重,李顺还建立了政权,这要是不尽快平定,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其他地方也会发生叛乱。

他连忙召集大臣开会,商议对策。“陛下,李顺攻占成都,建立政权,气焰十分嚣张。臣愿率领大军,前往蜀地镇压叛乱!”王继恩(此时已被赦免,重新启用)站出来,主动请缨。

赵普皱了皱眉,说道:“陛下,王继恩之前在蜀地胡作非为,百姓对他很不满,要是再派他去蜀地,恐怕会激起更多百姓的不满,不利于平定叛乱。臣建议,派李继隆去蜀地镇压叛乱。李继隆能征善战,又体恤百姓,定能顺利平定叛乱。”

杨延昭也站出来,说道:“臣同意赵宰相的看法。李将军是难得的将才,派他去蜀地,定能平定叛乱。臣愿坚守莫州,防止契丹趁机南下。”

赵光义点了点头:“好!就派李继隆去蜀地镇压叛乱。传朕旨意,李继隆为剑南东西川招安使,率领十万大军,前往蜀地;王继恩,你为副将,协助李继隆;张咏,你继续在蜀地安抚百姓,配合李继隆平定叛乱。”

李继隆领了旨,立刻率领大军出发。他刚到蜀地,就听说李顺率领农民军,正在攻打蜀地的其他州县。李继隆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去打探农民军的虚实,同时与张咏取得联系,了解蜀地的情况。

张咏告诉李继隆:“李将军,李顺率领的农民军虽然人数众多,可他们缺乏训练,也没有像样的武器,而且他们只知道抢掠,不得民心。咱们只要团结百姓,再用计策,定能平定叛乱。”

李继隆点了点头,说道:“张大人说得对。咱们可以先派一支军队,假装成农民军,混入成都,然后里应外合,攻占成都,活捉李顺。”

张咏连忙说道:“这个主意好!我在成都有不少亲信,可以让他们配合咱们的军队,混入成都。”

两人商议好后,立刻开始行动。李继隆派王继恩率领五千士兵,假装成农民军,混入成都。王继恩虽然之前在蜀地胡作非为,可他很会伪装,很快就率领士兵,混入了成都城。

张咏的亲信也在成都城里四处活动,散布“李顺残暴不仁,大宋军队很快就会攻占成都,解救百姓”的消息。成都百姓本来就对李顺的抢掠行为不满,听了这些消息后,更是人心惶惶,纷纷盼着大宋军队能早日攻占成都。

李顺得知大宋军队已经到了蜀地,心里很是着急。他下令,加强成都的防守,同时派农民军去攻打李继隆率领的大宋军队。可农民军根本不是大宋军队的对手,很快就被打退了。

就在李顺焦头烂额的时候,王继恩率领的五千士兵,在成都城里发动了叛乱。他们杀死了守卫城门的农民军,打开了城门,迎接李继隆率领的大宋军队进城。

李顺见大宋军队进城了,吓得魂都快没了,连忙率领亲信士兵,想从成都城的后门逃跑。可他刚跑到后门,就被李继隆率领的大宋军队拦住了。

“李顺,你已经无路可逃了!快投降吧!”李继隆手持长刀,高声喊道。

李顺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可他也不想投降,他拔出长刀,朝着李继隆冲去。李继隆冷笑一声,一剑就把李顺的长刀打飞了,然后一脚把李顺踹倒在地,下令士兵们把他绑起来。

成都被攻占,李顺被活捉,蜀地的农民军失去了首领,很快就被大宋军队平定了。李继隆下令,将李顺押往汴梁,交给赵光义处置,同时继续在蜀地清剿剩余的农民军,安抚百姓。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大喜过望,下旨封李继隆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赏黄金百两,锦缎千匹;张咏为工部侍郎,继续在蜀地安抚百姓;王继恩因为这次立功,被封为顺州防御使。

可赵普心里还是很担忧,他找到赵光义,说道:“陛下,蜀地两次发生叛乱,都是因为百姓负担太重,贪官污吏太多。咱们虽然平定了叛乱,可要是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蜀地还会发生叛乱。臣建议,在蜀地推行更宽松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赋税,严惩贪官污吏,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传朕旨意,在蜀地推行‘均税法’,按照百姓的土地多少,征收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派大臣去蜀地严查贪官污吏,凡是欺压百姓、贪污受贿的,一律严惩不贷!”

张咏接到旨意后,立刻在蜀地推行“均税法”。他亲自带着官员们走遍蜀地的各个州县,丈量土地,登记人口,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和百姓的家庭情况,制定合理的赋税标准。以前那些地主豪强隐瞒土地、转嫁赋税给农民的情况,被彻底杜绝了。

有个叫刘三的农民,家里有三亩薄田,以前每年要交的赋税比地主家还多,只能靠借高利贷过日子。推行“均税法”后,他的赋税减少了一半,不仅不用借高利贷,还能攒下些粮食。他特意带着自家种的粮食,跑到张咏的官署,跪在地上哭着说:“张大人,您真是咱们的再生父母啊!以前俺们家连饭都吃不饱,现在终于能吃上饱饭了!”

张咏连忙扶起他,笑着说:“老乡,快起来!这都是陛下的恩典,也是咱们应该做的。你好好种地,将来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除了推行“均税法”,张咏还在蜀地兴修水利、开办学校。他组织百姓疏通了淤塞的河流,修建了灌溉农田的水渠,蜀地的粮食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他还在每个州县都开办了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蜀地的百姓们对张咏感激涕零,纷纷在自家门口挂上张咏的画像,早晚祭拜。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心里很是欣慰。他对赵普说:“张咏真是个难得的人才!有他在蜀地,朕就放心了。”

赵普笑着说:“陛下慧眼识珠,选对了人。蜀地稳定了,大宋的粮仓就保住了,咱们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边境的事了。”

可边境的事,还是让赵光义很头疼。虽然大宋和契丹达成了和平协议,每年给契丹岁币,但契丹并没有完全遵守协议,还是时不时地派小股骑兵骚扰大宋的边境,抢些粮食和财物。莫州作为大宋北方的门户,更是首当其冲。

杨延昭每天都要率领士兵们在莫州边境巡查,防备辽军的骚扰。这天,他正在边境巡查,突然看到远处有一支辽军骑兵,大约有一千人,正朝着莫州方向赶来,看样子是想偷袭莫州的粮仓。

杨延昭立刻下令:“兄弟们,辽军想偷袭咱们的粮仓,咱们不能让他们得逞!周信,你率领五百士兵,去粮仓附近埋伏,等辽军靠近,就发动进攻;王贵,你率领三百士兵,绕到辽军的后面,截断他们的退路;我率领剩余的士兵,从正面进攻辽军,咱们前后夹击,定能打败他们!”

将领们领了命,纷纷率领士兵出发。辽军骑兵很快就到了粮仓附近,他们见粮仓外没有多少守卫,心里很是得意,纷纷下马,准备去抢粮食。

就在这时,周信率领的五百士兵从埋伏的地方冲了出来,高声喊道:“辽军贼子,哪里跑!”

辽军士兵毫无防备,顿时乱作一团。他们连忙上马,想逃跑,可王贵率领的三百士兵已经绕到了他们的后面,堵住了他们的退路。杨延昭也率领士兵从正面冲了过来,手持长枪,朝着辽军士兵刺去。

“兄弟们,杀了辽军,保护粮仓!”杨延昭高声喊道。

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朝着辽军冲去。辽军士兵被夹在中间,根本无法抵抗,只能拼死突围。可宋军士兵们死死地缠住他们,不让他们逃跑。没过多久,辽军士兵就死伤惨重,剩下的士兵见大势已去,纷纷下马投降。

这场战斗,宋军大获全胜,不仅保住了粮仓,还缴获了大量的战马和武器。杨延昭下令,将投降的辽军士兵押回莫州,好好招待他们——他知道,这些辽军士兵大多是普通百姓,被契丹贵族强迫来打仗的,并不是真心想跟大宋为敌。

晚上,杨延昭在莫州的官署里,设宴招待投降的辽军士兵。他亲自给士兵们倒酒,说道:“兄弟们,你们都是普通百姓,被契丹贵族强迫来打仗,辛苦了。只要你们愿意,就留在莫州,跟咱们一起种地、当兵,咱们大宋不会亏待你们;要是你们想回家,我也不拦着,会给你们足够的粮食和盘缠,让你们平安回家。”

投降的辽军士兵们听了,都很感动。一个叫耶律阿古拉的士兵,忍不住哭了起来:“杨将军,您真是个好人!我们在契丹,每天都吃不饱饭,还要被贵族们打骂,被迫来打仗。我们早就不想跟大宋为敌了,要是能留在莫州,我们愿意为您效力,为大宋效力!”

其他士兵也纷纷附和:“我们愿意留在莫州,为杨将军效力!”

杨延昭大喜过望,说道:“好!既然你们愿意留在莫州,那咱们以后就是兄弟了。明天我就派人给你们安排住处,给你们分发粮食和衣物,你们好好休息几天,然后跟咱们一起训练、守城。”

就这样,一千多名辽军士兵留在了莫州,成为了宋军的一员。他们熟悉契丹的战术和地形,在之后的边境防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很是惊讶。他没想到杨延昭居然能让辽军士兵投降,还留在莫州为大宋效力。他对赵普说:“杨延昭这小子,还真有办法!居然能让辽军士兵为咱们大宋效力,看来朕没看错人。”

赵普笑着说:“陛下,杨将军不仅能征善战,还很有谋略和仁心。他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莫州的兵力,还能让更多的辽军士兵知道咱们大宋的仁厚,以后契丹再想派士兵来攻打咱们,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传朕旨意,表扬杨延昭,赏他黄金三十两,锦缎二百匹,同时允许他在莫州招募辽军投降的士兵,扩充兵力。”

杨延昭接到旨意后,心里很是高兴。他更加用心地治理莫州,训练士兵。莫州的兵力越来越强,边境也越来越稳定。契丹虽然还是时不时地派小股骑兵骚扰,但每次都被杨延昭率领的宋军打退,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可杨延昭心里,还是记着父亲的仇。他知道,潘美虽然之前在蜀地叛乱平定后没有犯错,但去年害父亲的事,他始终不能原谅。他一直在等机会,想让潘美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机会很快就来了。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冬天,潘美奉命率领大军,前往并州(今山西太原)驻守。他路过莫州时,特意去拜访杨延昭——他知道杨延昭心里记着仇,想趁机缓和一下两人的关系。

杨延昭得知潘美来了,心里很是愤怒。他本想不见潘美,但又觉得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就下令让潘美进来。

潘美走进杨延昭的官署,看到杨延昭坐在椅子上,脸色冰冷,心里很是尴尬。他连忙上前,说道:“杨将军,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杨延昭没有起身,冷冷地说:“潘将军,你不好好在汴梁待着,来莫州干什么?是来看我这个‘仇人的儿子’,还是想再害我一次?”

潘美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连忙说道:“杨将军,过去的事,都是我的错。我知道我对不起你父亲,也对不起你。我这次来,是想向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谅我。”

“原谅你?”杨延昭冷笑一声,“我父亲在陈家谷战死,都是因为你见死不救!我弟弟杨延玉也死在了那里!你让我怎么原谅你?你害死了我父亲和弟弟,这笔账,我迟早要跟你算!”

潘美叹了口气,说道:“杨将军,我知道我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但我真的很后悔,我后来也多次向陛下请罪,希望能弥补我的过错。这次我奉命去并州驻守,要是以后有机会,我愿意跟你一起上战场,为你父亲报仇,为大宋杀敌。”

杨延昭看着潘美,心里很是复杂。他知道潘美说的是实话,可他心里的仇恨,还是无法释怀。他沉默了许久,说道:“潘将军,我不会原谅你。但我也不会现在就跟你算账,我会让你在战场上赎罪。要是你以后在战场上敢再临阵脱逃、见死不救,我定不会饶你!”

潘美点了点头,说道:“谢谢你,杨将军。我一定会在战场上赎罪,不会让你失望。”

说完,潘美转身离开了杨延昭的官署。杨延昭看着潘美的背影,心里暗暗发誓:“爹,弟弟,我一定会让潘美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我也一定会完成你们的遗愿,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大宋争光!”

时间很快就到了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这年春天,大宋的国内局势渐渐稳定,蜀地没有再发生叛乱,边境也因为杨延昭的防守,变得越来越稳定。赵光义终于有时间关注北伐的事了——他已经等了很多年,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一代明君。

他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议北伐的事。“陛下,现在大宋的国内局势稳定,边境也相对平静,是时候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了!”李继隆站出来,主动请缨,“臣愿率领大军,北伐契丹,定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为陛下争光!”

杨延昭也跟着站出来:“臣同意李将军的看法!臣愿随李将军出征,为父亲报仇,为大宋杀敌,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普捋着胡子,开口说道:“陛下,现在确实是北伐的好时机。契丹虽然实力强大,但他们内部也有矛盾——萧太后虽然掌权,但辽圣宗已经长大了,想亲自主政,两人之间肯定有摩擦。咱们可以趁这个机会,北伐契丹,定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赵光义点了点头,心里很是激动。他说道:“好!朕决定,明年春天,北伐契丹!传朕旨意,李继隆,你负责训练大军,囤积粮草;杨延昭,你负责监视契丹的动向,收集情报;潘美,你负责驻守并州,作为后援,随时准备支援北伐大军;赵普,你负责处理朝政,保证国内稳定。咱们各司其职,为北伐做好准备!”

大臣们领了旨,纷纷开始行动。杨延昭回到莫州后,更加用心地收集契丹的情报。他派了很多间谍去契丹,了解契丹的兵力部署、粮草情况和内部矛盾。间谍们很快就传回了消息——契丹内部确实有矛盾,辽圣宗和萧太后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经常发生争吵;而且契丹的粮草也不是很充足,因为去年冬天契丹发生了雪灾,很多牲畜都冻死了,百姓们也吃不饱饭。

杨延昭把这些情报整理好,派人送往汴梁。赵光义看到情报后,心里更加激动——他知道,北伐的胜算又大了几分。他下令,加快北伐的准备工作,务必在明年春天,准时北伐契丹。

可天有不测风云。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冬天,赵光义突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连朝都上不了,只能躺在皇宫里的病床上,由太医们诊治。

大臣们都很担心赵光义的病情,尤其是赵普和李继隆。他们每天都去皇宫里探望赵光义,询问病情。赵光义看着大臣们,心里很是着急——他担心自己活不了多久,无法完成北伐的心愿,收复幽云十六州。

他拉着赵普的手,虚弱地说:“赵宰相,朕恐怕不行了。北伐的事,就交给你和李将军、杨将军了。你们一定要帮朕完成心愿,收复幽云十六州,让大宋的旗帜,插遍整个中原大地!”

赵普连忙说道:“陛下,您别担心,太医们一定会治好您的病的。北伐的事,我们会做好准备,等您病好了,再亲自指挥北伐大军,收复幽云十六州!”

李继隆和杨延昭也跟着说道:“陛下,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会做好北伐的准备,等您病好了,再一起北伐契丹!”

赵光义点了点头,闭上眼睛,陷入了昏迷。太医们连忙上前诊治,可赵光义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

消息传到莫州,杨延昭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赵光义是北伐的关键人物,要是赵光义出了意外,北伐的计划很可能会泡汤。他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请求赵光义一定要保重身体,等病好了再北伐契丹。

可赵光义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赵光义在汴梁的皇宫里驾崩,享年五十九岁。他临死前,留下遗诏,让他的三子赵恒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赵光义驾崩的消息,传遍了大宋的各个角落。百姓们纷纷为他哀悼,大臣们也都很伤心。杨延昭得知消息后,跪在莫州的城楼上,朝着汴梁的方向磕了三个头,哭着说:“陛下,您怎么就这么走了?您还没看到我们收复幽云十六州,还没完成您的心愿啊!”

赵普和李继隆等人,按照赵光义的遗诏,拥立赵恒继位。赵恒继位后,尊赵光义为太宗皇帝,同时下令,暂停北伐的准备工作——他刚继位,国内局势还不稳定,而且他也没有赵光义那样的雄心壮志,不想轻易发动战争。

杨延昭得知北伐计划暂停的消息后,心里很是失望。他站在莫州的城楼上,看着北方,心里暗暗发誓:“陛下,您放心,就算您不在了,我也会继续为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努力。我一定会完成您的心愿,完成我父亲的遗愿,让大宋的旗帜,插遍幽云十六州的每一寸土地!”

而此时的契丹,萧太后得知赵光义驾崩,大宋新君继位,国内局势不稳定,心里很是得意。她知道,大宋现在没有精力北伐,她可以趁机整顿军队,囤积粮草,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再次率军南下,夺取大宋的土地。

大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杨延昭的北伐梦,也还没有实现。他不知道,自己还要等多久,才能等到北伐的机会,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为父亲报仇,为大宋争光。

在汴梁的天波府里,佘太君正坐在祠堂里,看着杨业和杨延玉的牌位,默默流泪。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死得冤,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杨延昭,还在为报仇和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努力。可大宋的新君继位,北伐计划暂停,杨延昭的路,还很长很长。

“老爷,延玉,你们在天有灵,就保佑咱们的延昭平安无事,保佑大宋能早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们报仇雪恨吧!”佘太君对着牌位,轻声祈祷。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祠堂里,牌位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肃穆。杨家将的故事,还在继续;大宋和契丹的战争,也还在继续。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幽云十六州,何时才能收复?这所有的疑问,都藏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诡运蛇妻异世小邪君总裁前妻很抢手比蒙传奇悠闲直播:开局国宝赖上我英雄联盟之最强重生赘婿出山诸天武侠大穿梭总裁强势爱:染指,小甜妻!绝世战祖最仙遊女配是重生的这个明星只想学习欲行都市神医废材妃快穿之我真的不是渣诸天武道强人一世豪婿叶凡秋沐橙成仙盛宠妻宝
经典收藏北明不南渡我是曹子桓阿尤布王妃皇贵妃她向来有仇必报风水卜卦山谷长人茶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历史的执笔者身为p社玩家的我,润到美洲种田重生明末,我是反贼张献忠捕快摸鱼指南抽个美女打江山擎天者红楼:金戈铁马横扫八方明贼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重生之傲仕三国给我戴绿帽,杀你全家套餐走起医品狂妃我欲扬唐
最近更新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浴血山河大楚武信君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明朝的名义玉符传奇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寒门状元路三藏还俗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穿越之原始之路冰临谷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txt下载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新章节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