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首页 >> 白话三国志 >> 白话三国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我在大唐做战神大唐万户侯抗日之雪耻大唐之超级商城逍遥初唐带着农场混异界大唐如意郎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盛明皇师龙血战神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 白话三国志全文阅读 - 白话三国志txt下载 - 白话三国志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6章 三嗣主传(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史臣评论说:孙亮当皇帝时还是个孩子,身边又没有贤能的大臣辅佐,他的皇位坐不长久,是必然的事。孙休因为旧有的恩情,重用濮阳兴、张布,却不能提拔贤才,改革弊政,虽然他有向善好学的志向,又怎么能挽救混乱的局面呢?再说他还让已经被废黜的孙亮不得善终,兄弟情义也太薄了。

孙皓滥用酷刑,被他处死、流放的人,简直数都数不过来。所以大臣们人人都提心吊胆,整天盼着能平安度日,过了早晨都不知道晚上能不能活下来。他还痴迷于占星术、巫术,让巫师编造祥瑞来粉饰太平,把这当成最紧急的事。从前舜、禹亲自耕种,以他们那样至高无上的圣德,还常常告诫大臣 “如果我有错,你们要纠正我”,或者认真听取好的建议,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何况孙皓凶狠顽劣,肆意施行残暴统治,忠诚劝谏的人被诛杀,谄媚奉承的人被提拔,残酷地役使百姓,荒淫奢侈到了极点,本该被砍头来向百姓谢罪。可他却得到了不被处死的诏书,还被封为归命侯,这难道不是过于宽大的恩典、太厚重的恩泽吗?

孙盛说:古代设立君主,是为了治理百姓,所以君主必须顺应天地法则,庇护万物。如果放纵淫乱暴虐的行为,残酷对待百姓,上天就会诛杀他,断绝他的国运,剥夺他的帝王之位,给他加上独夫民贼的罪名。所以商汤、周武王举起兵器讨伐暴君,没人指责他们不顺道义;汉高祖拔剑起义,也没人说他失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讨伐的是全天下的仇敌,是人神都唾弃的人啊。何况孙皓的罪行如同逃亡的贼寇,暴虐超过了夏桀、商纣,就算把他斩首示众,都不足以告慰冤魂;毁掉他的宫殿、祭祀土神,也不足以记录他的暴行,可竟然还给予他显赫的封号,不断赏赐,这哪里符合替天行道、讨伐有罪、安抚百姓的道义呢?由此可知,对叛逆行为不加以惩罚,对凶狠残酷的人不加以告诫的弊端了。《诗经》说:“抓住那造谣的人,把他扔给豺狼虎豹。” 对造谣的人尚且这样,何况是暴虐的叛逆者呢?而且晋军像雷电一样横扫敌军,大军逼近吴国都城,孙皓走投无路才请求投降,他不可赦免的罪行已经很明显,对这样的人宽容不符合 “三驱” 的道义,从权宜之计来说,也实在不可取。

陆机写了《辨亡论》,论述吴国灭亡的原因,上篇说:从前汉朝失去统治权,奸臣窃取朝政,灾祸从京城开始,毒害遍布全国,朝廷纲纪混乱,王室地位衰落。于是群雄震惊,义兵从四面八方聚集,吴武烈皇帝孙坚在地方慷慨起兵,在荆南迅速行动,权谋策略层出不穷,忠诚勇敢超过当世。他的威势让乱贼震动,交战就斩杀敌人,最终清理了宗庙,祭祀祖先。当时如云兴起的将领占据州郡,如风暴起的军队跨越城邑,勇猛的士兵像狂风一样进军,强悍的部族像云雾一样聚集,虽然军队以道义聚集,同盟者合力作战,但都包藏祸心,依仗兵力作乱,有的军队没有谋划纪律,丧失威严、助长贼寇,而孙坚的忠诚谋略和军事气节,没有像这样显着的。

武烈皇帝去世后,长沙桓王孙策以出众的才能闻名当世。他年轻时就才华显露,招揽旧臣,和他们一起延续大业。率领精锐军队向东进军,以少数兵力对抗众多敌人,攻打没有攻不破的城池,交战没有不能战胜的敌人。诛杀叛乱者、安抚降服者,平定了长江以南地区,整顿法令、训练军队,威望德行显着,以礼对待贤才,张昭成为其中的杰出人物,交往驾驭豪杰,周瑜成为其中的俊杰。这两位君子,都通达聪慧且富有奇谋,所以志同道合的人因同类而依附,意气相投的人因气场而聚集,江东于是人才济济。孙策正要北伐中原,诛杀违反法纪的人,让皇帝的车驾返回正道,使帝王回到宫殿,挟制天子来号令诸侯,扫清叛乱恢复旧制。军队已经驻扎,群凶都心怀畏惧,可大业还没完成,就中年去世了。

接着我们大皇帝孙权继承大业,以非凡的踪迹延续前人的轨迹,以明智的心思推行美好的计划,处理政务参考旧例,颁布法令考察遗风,再加上坚定专一的作风,倡导节俭的品德,咨询贤才,善于谋划决断,用束帛征召隐居的贤士,在街巷间传达任命。所以豪杰贤才听到消息纷纷前来,有志之士仰慕光辉而来归附,杰出人才聚集,勇猛士兵如林。于是张昭担任师傅,周瑜、陆逊、鲁肃、吕蒙等人成为心腹,在外担任重要职位;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等人发挥他们的威力,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等人施展他们的力量;在文雅方面,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大国家,在政事方面,顾雍、潘濬、吕范、吕岱以才能担任要职,在奇伟方面,虞翻、陆绩、张温、张惇以讽谏议论纠正偏差,在出使方面,赵咨、沈珩以敏捷通达赢得声誉,在术数方面,吴范、赵达以吉凶预兆符合德行,董袭、陈武舍命保卫君主,骆统、刘基极力劝谏弥补过失,谋划没有遗漏,举动没有失策。所以最终割据山川,控制荆州、吴郡,能和天下争夺霸权。

魏国曾凭借战胜的威势,率领百万军队,从邓塞乘船,派汉阴的大军顺江而下,战船数以万计,如巨龙顺流而下,精锐骑兵数千,如猛虎在平原奔驰,谋臣挤满屋子,武将联合出征,颇有吞并江南的志向,统一全国的气势。而周瑜率领我们的偏师,在赤壁打败他们,魏军丢旗弃辙,勉强逃脱,收兵远远逃遁。汉王刘备也凭借帝王的名号,率领巴、汉的百姓,趁势冒险行动,在千里之地扎营,立志报复关羽失败之仇,图谋收复湘西地区。而我们的陆逊也在西陵打败他们,蜀军大败,刘备处境艰难后才得以解脱,最终在永安去世。接着在濡须对抗敌军,在临川挫败他们的精锐,蓬笼之战,敌军全军覆没。从此魏、蜀两国的将领,士气低落、锋芒受挫,势力衰退、财物匮乏,而吴国却安然地坐观他们的衰败,所以魏国请求和好,蜀国乞求结盟,孙权于是登上天子之位,三国鼎足而立。向西攻占庸蜀的郊野,向北夺取淮汉的岸边,向东包含百越之地,向南囊括众多蛮族地区。于是讲习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礼仪,搜集三王的礼乐,祭祀上帝,恭敬地对待诸侯。勇猛的大臣和坚毅的士兵,沿着长江防守,长戟和锋利的铩矛,迎着风奋起。朝廷官员都能尽职尽责地给君主提建议,士农工商各自安心发展产业,教化能传到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良好风气也能扩散到遥远的边疆。孙权还派使者巡视境外,外国的良马被养在皇家马厩,明珠美玉在国库中闪耀,珍贵的宝物不断送来,稀有的玩物应召而至。使者的马车在南方荒野奔驰,战车在北方原野停歇,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士兵不用早起备战,吴国的帝业因此稳固。

孙权去世后,幼主孙亮即位,奸臣肆虐朝政。景帝孙休兴起,认真遵循孙权留下的制度,政务没有大的过失,是守成的好君主。到孙皓刚即位时,典章制度还没废除,旧臣还在。大司马陆抗以文武之才辅佐朝廷,左丞相陆凯以正直敢言尽忠规劝,施绩、范慎因威严庄重显名,丁奉、钟离斐以勇武刚毅着称,孟宗、丁固等人担任公卿,楼玄、贺劭等人掌管机要事务,君主虽然有不足,但辅佐的大臣还算贤良。

到了吴国末年,大臣们相继离世,百姓才有了离散的想法,朝廷出现了崩溃的迹象,天命随着时运衰落,晋军顺应时运发兵,士兵在阵前溃散,百姓在城邑奔逃,城池没有了屏障的坚固,山川失去了沟壑的险阻。没有公输班的云梯那样的器械,没有智伯引水灌城的危害,没有楚庄王筑室围困的情况,没有燕人济西之战的军队,可不到十二天国家就灭亡了。虽然忠臣悲愤,烈士殉节,又能挽回什么呢?曹操、刘备的将领不是一时之选,晋军也没有过去那么多兵力,攻守的方法也有先例,山川险阻也没改变,可成败的道理却相反,古今的趋势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彼此的教化不同,任用的人才也不一样。

《辨亡论》下篇说:从前三国鼎立,魏人占据中原,蜀汉占有岷山、益州,吴国控制荆州、扬州并包括交州、广州。曹操虽然对中原有功,但残暴也很深重,百姓对他心怀怨恨。刘备凭借险阻玩弄智谋,功绩微薄,风俗也很鄙陋。吴桓王孙策用武力奠定基础,太祖孙权用德行成就大业,他聪明通达,气度深远。孙权求贤若渴,体恤百姓如对待幼儿,接待士人尽显美德,亲近仁人倾注真诚的关爱。从军队中提拔吕蒙,从俘虏中识拔潘濬。对士人推心置腹,不担心被人欺骗;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担心权力被威胁。对陆逊恭敬有加,以彰显他的威严;把禁军全权委托给周瑜,以助他作战。居住简陋宫殿,吃简单食物,来丰厚地赏赐功臣;敞开胸怀,虚心接受谋士的计策。所以鲁肃一见如故就托付自己,士燮冒险前来效命。推崇张昭的德行而减少游猎的娱乐,赞赏诸葛瑾的建议而割舍情欲的欢乐,被陆逊的规劝感动而废除繁琐的刑罚,对刘基的建议感到惊奇而立下饮酒三杯的誓言,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等待吕蒙的病情好转,分出好的食物来养育凌统的孤儿,登上祭坛慷慨地把功劳归于鲁肃,放弃难听的话而相信诸葛瑾的气节。

因此忠臣争相献上谋略,志士都能尽力施展才华,宏大的规划和深远的谋略,本来就不限于小处。所以百官都能合作,各种事务都能处理。起初在武昌建都,群臣请求举行相应的礼仪,孙权推辞不答应,说:“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 宫殿车马服饰,都很简朴。到了中期,天人的本分已经确定,各种制度的缺陷大致得到修正,虽然教化和纲纪比不上前代,但治国安民的措施,也足以处理政务了。吴国土地几万里,士兵将近百万,田野肥沃,百姓精练,财物丰富,器具锋利,东边背靠沧海,西边阻隔险塞,长江控制着疆域,高山环绕着领土,国家的有利条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用正确的方法治理,贤人用恰当的手段管理,遵循遗留的制度,关心百姓、谨慎处理政务,依照既定策略,坚守险要地势,就可以长久存在,不会有危亡的祸患。有人说,吴、蜀是唇齿相依的国家,蜀国灭亡吴国就会灭亡,道理是这样的,但蜀国只是辅助的盟国,并非决定吴国存亡的关键。为什么呢?两国边境相接的地方,群山险阻,陆路没有可以行驶战车的通道;河流湍急,水路有惊涛骇浪的艰难。即使有百万精锐军队,出发时也不过千人;千艘战船,前锋也不过百艘。所以刘备伐吴时,陆逊把蜀军比作长蛇,形势就是这样。

从前蜀国刚灭亡时,吴国朝臣有不同的谋划,有人想堆积石头来阻塞水流,有人想制造器械来防御变故。孙皓召集大家商议并咨询大司马陆抗,陆抗认为长江、黄河等四渎是天地用来调节气息的,本来没有可以阻塞的道理,而器械是双方都能使用的,如果对方放弃长处而用短处,到荆州、扬州来争夺船只的作用,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我们只需坚守峡口等待擒获他们就行了。等到步阐叛乱,凭借城池延请强敌,用重金引诱各蛮族。当时晋国大军迅速集结,在江边竖起旗帜,沿着水渚修筑营垒,控制要害之地,来阻止吴军西进,而巴、汉的水军顺江东下。陆抗率领三万偏师,在东边的坑地据守,深挖壕沟、高筑营垒,按兵不动养精蓄锐。叛乱的步阐只能束手待毙,不敢向北寻找生路,强大的晋军战败连夜逃跑,损失大半兵力。陆抗又分派五千精锐士兵,向西抵御水军,东西同时获胜,献上的俘虏数以万计。贤人谋划的可信,难道是欺骗我们吗!从此烽火很少报警,边境少有忧患。

陆抗死后,潜藏的祸患开始显现,吴国的裂痕加深,军队惊恐不安。太康年间的晋吴之战,晋军兵力没有过去多,广州的叛乱,祸患比过去的灾难更严重,可国家却颠覆了,宗庙变成了废墟。唉!贤人去世,国家就会衰败,难道不是这样吗!《周易》说 “商汤、周武王革命顺应天意”,扬雄说 “混乱不到极点就不会形成安定”,说的是帝王顺应天时。古人说 “天时不如地利”,《周易》说 “王侯设置险阻来守卫国家”,说的是国家依靠险阻。又说 “地利不如人和”“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险阻”,说的是坚守险阻要靠人。

吴国的兴起,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结合,这就是荀子所说的综合三者的条件。到它灭亡时,只依靠险阻,也就是荀子所说的舍弃三者的条件。吴国四州的百姓不是没有人口,长江以南不是缺乏俊杰,山川的险阻容易防守,锋利的器械容易使用,前代的功业容易遵循,可功业不兴而灾祸降临,为什么呢?是使用它们的人方法错了。所以先王通晓治国的长远规划,明察存亡的关键,以恭敬的态度安定百姓,以敦厚的恩惠实现人和,以宽宏的胸怀引诱贤才的谋略,以慈爱的态度给予士民关爱。因此国家安定的时候,百姓和他一同欢庆;国家危难的时候,百姓和他共同分担忧患。安定的时候和百姓一同欢庆,那么危难就不会到来;危难的时候和百姓共同分担忧患,那么困难就不值得忧虑。这样,就能保住国家和领土,不会有像殷商、周朝那样的亡国之悲了。

《白话三国志》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白话三国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神秘复苏之诡闻记女配是重生的天绝魔刀娇妻入怀:恶魔总裁来自阴间成仙二少爷的宠妻日常追你没商量重生年代不做贤妻别笑哥抓鬼呢倚天神雕欲行都市我真是个富二代战龙归来林北神医御兽后斗罗之野猪凶猛最强狂婿叶凡秋沐橙离婚后大佬前夫赖上我我的竹马是男配开局继承仙门,师妹全员女帝重生之我要冲浪
经典收藏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开局茅草屋,终成女相三国之魏武元勋明末体内寄生个修真者大明虎威军门明末求生记三分天下?问过我身后十万铁骑吗皇贵妃她向来有仇必报华夏鼎世风水卜卦重生之傲仕三国给我戴绿帽,杀你全家套餐走起医品狂妃不宋九公主她靠撒娇搞定六界大神汉末大混子绝世宠臣贞观楚王爱妃,本王俯首称臣我欲扬唐
最近更新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铜镜约万浪孤舟,沧海一粟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北宋第一狠人云起惊鸿客玉符传奇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大乾风云起苍穹明朝的名义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大周第一婿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浴血山河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 白话三国志txt下载 - 白话三国志最新章节 - 白话三国志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