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军工科技逍遥初唐谍影:命令与征服我的道姑师父江山权色大唐万户侯汉厨盛明皇师明士抗战之重生周卫国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56章 高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名将如星,谋臣似云。

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赵云的果敢早已深入人心,而在这段金戈铁马的历史中,有一位将领虽未跻身顶级名将之列,却以其麾下锐不可当的“陷阵营”与忠贞不二的品格,在史书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他,便是吕布麾下的中郎将——高顺。

这位被时光掩埋的英雄,用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书写了一段关于忠诚、勇武与遗憾的传奇。

高顺的早年生平在史书中记载寥寥,《三国志》《后汉书》等典籍均未提及他的籍贯与家世,这在重视门阀出身的东汉末年显得尤为特殊。

或许他出身寒微,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或许他早年辗转流离,在乱世中凭借自身能力崭露头角。

但可以确定的是,自史料有明确记载开始,他便始终追随吕布,成为其麾下最倚重的将领之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的烽火点燃了帝国的根基,董卓之乱更是让中原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吕布以“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绝世武艺闻名于世,他原为丁原义子,后受董卓利诱杀害丁原,归附董卓后又因王允的连环计诛杀董卓,反复无常的性格让他被时人诟病为“三姓家奴”。

在这样一位主公麾下,高顺能脱颖而出并始终保持地位,绝非仅凭匹夫之勇,更因其沉稳的性格与卓越的军事才能。

据史料记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

这短短九个字,在那个军纪涣散、将领多耽于享乐的乱世中,显得尤为珍贵。

东汉末年的军界,将领酗酒、克扣军饷、收受馈赠是普遍现象,许多军队甚至依靠劫掠百姓维持生计。

而高顺却始终坚守原则,他从不沾染酒色,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馈赠,始终以最严格的军纪约束自己与部下。

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不仅让他赢得了士兵的敬畏与同僚的尊重,更为后来“陷阵营”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高顺追随吕布的历程,几乎贯穿了吕布从兴起到覆灭的全过程。

吕布诛杀董卓后,被李傕、郭汜击败,被迫逃离长安,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征战之路。

他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张杨等人,却因性格傲慢、军纪败坏而屡屡被拒。

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里,高顺始终不离不弃,成为吕布军中为数不多的稳定力量。

他不仅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更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为吕布集团的存续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的吕布军中,将领成分复杂,既有张辽、臧霸等后来成名的名将,也有郝萌、魏续等反复无常之辈。

高顺在其中既不结党营私,也不参与权力争斗,始终以军事才能立足。

他的存在,就像吕布军中的一股清流,以自身的品格与能力赢得了普遍的认可。

即便在吕布最落魄的时候,高顺率领的部队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与严明的纪律,这为吕布后来夺取兖州、徐州等地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保障。

高顺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他一手打造的“陷阵营”。

这是一支仅有七百余人的精锐部队,却创造了无数战场奇迹,成为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精锐部队之一。

《后汉书·吕布传》中明确记载:“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寥寥数语,勾勒出这支部队的强悍战力——铠甲精良、装备齐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高顺的训练下军纪严明,作战时如同一把利刃,总能撕开敌军的防线。

陷阵营的组建,体现了高顺卓越的军事眼光与治军才能。

东汉末年,军队规模普遍庞大,但战斗力参差不齐,多数部队缺乏系统训练与精良装备。

高顺反其道而行之,摒弃了“多多益善”的思路,转而打造一支小规模的精锐部队。

他从吕布军中精心挑选体格健壮、意志坚定的士兵,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

训练内容不仅包括常规的武艺操练,更注重阵型配合与战术执行,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在战场上准确理解并执行命令。

在装备方面,高顺为陷阵营配备了当时最精良的铠甲与武器。

东汉末年,铠甲主要分为皮甲与铁甲,铁甲防护性能更好,但制作成本高、重量大,一般只配备给将领或精锐部队。

陷阵营的士兵“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意味着他们全员配备了高质量的铁甲与标准化的武器,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如此精良的装备,不仅提升了部队的防护能力,更极大地增强了士兵的士气与自信心。

陷阵营的战术特点以“快、准、狠”着称。

他们通常以密集阵型发起冲锋,利用精良的装备突破敌军防线,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

高顺作为指挥官,总能准确把握战场形势,在最关键的时刻投入陷阵营,发挥“尖刀”作用。

这种战术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尤其是在面对军纪涣散或士气低落的敌军时,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陷阵营的成名之战,当属平定吕布部将郝萌的叛乱。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郝萌受袁术蛊惑,深夜起兵叛乱,突袭吕布驻守的下邳城。

当时吕布正在熟睡,听闻叛军攻城,仓皇失措,甚至不知叛军首领是谁。

混乱中,他只能带着家眷从厕所翻墙逃出,逃往高顺营中。

高顺临危不乱,冷静询问叛乱士兵的口音,得知是河内人后,立刻判断出叛乱主谋是郝萌。

随后,高顺亲率陷阵营前往平叛。

叛军此时已占据下邳城的部分区域,正在与吕布的残余部队激战。

高顺没有急于发起进攻,而是先观察战场形势,确定叛军的薄弱环节。

在掌握情况后,他下令陷阵营排成密集阵型,向叛军阵地发起冲锋。

陷阵营士兵如同一道钢铁洪流,瞬间冲破了叛军的防线,叛军在精锐部队的冲击下迅速溃散。

高顺率军一路追击,于破晓时分击溃叛军主力,斩杀郝萌,平定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内乱。

此役中,高顺的镇定指挥与陷阵营的高效战力尽显无疑,成为吕布麾下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

此后,陷阵营在高顺的率领下屡立战功。

他们曾多次与刘备部队交锋,当时的刘备虽未建立蜀汉基业,但麾下有关羽、张飞等名将,战斗力不容小觑。

然而在与陷阵营的战斗中,刘备部队却屡屡受挫。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在小沛驻守时,曾遭到高顺的袭击,“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这一战中,陷阵营不仅击败了刘备主力,还俘虏了刘备的家眷,充分展现了其强悍的战斗力。

陷阵营最辉煌的战绩,当属与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的交战。

夏侯惇是曹操的亲信将领,以勇猛善战着称,在曹操集团中地位举足轻重。.

建安三年,夏侯惇奉命率军救援刘备,与高顺率领的陷阵营在下邳附近展开激战。

战斗中,陷阵营依旧保持着凌厉的攻势,夏侯惇亲自率军冲锋,却被陷阵营的士兵射中左眼。

史载夏侯惇“拔矢啖睛”,虽表现出极强的勇武,却终究未能挽回败局,最终被高顺击败。

这一战不仅让陷阵营声名远扬,更让曹操集团对高顺的军事才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陷阵营以七百之众屡破强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场奇迹。

这支部队的成功,离不开高顺的严格训练与身先士卒的表率。

高顺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将领的榜样力量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斗志。

同时,他赏罚分明的治军理念也让士兵们愿意为之效死。

可以说,陷阵营是高顺军事才能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成为三国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特种部队”,而高顺作为指挥官,更是以“每战必克”的战绩赢得了“陷阵之督”的美誉。

高顺不仅是战场上的良将,更是一位心怀赤诚的忠臣。

他深知吕布性格中的致命缺陷——刚愎自用、反复无常、不纳忠言,多次直言进谏,希望主公能改过自新。

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能够坚持直言进谏的将领寥寥无几,而高顺却始终坚守着臣子的本分,即便知道忠言逆耳,也依然选择坦诚相告。

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高顺曾对吕布说:“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这句话字字恳切,直指吕布行事鲁莽、不纳忠言的问题。

高顺希望吕布能认识到,许多王朝的覆灭并非没有忠臣良将,而是因为君主不能任用他们。

他提醒吕布在行事前要深思熟虑,避免因轻率决策而造成失误。

然而,这番肺腑之言却未能打动刚愎自用的吕布,吕布虽然表面上表示感谢,实则并未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

高顺的进谏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于他追随吕布的全过程。

吕布占据徐州后,与袁术结盟,又多次背弃盟约,反复无常的行为让徐州地区的势力对其失去信任。

高顺多次劝说吕布要坚守信用,稳定盟友关系,集中力量对抗曹操等强敌,却始终不被采纳。

吕布甚至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决策,如贸然进攻臧霸等地方势力,导致徐州内部动荡,消耗了大量兵力。

更令人唏嘘的是,吕布虽知高顺忠诚勇猛,却始终对他心存猜忌。

在郝萌叛乱后,吕布对麾下将领的信任度大幅下降,竟毫无理由地剥夺了高顺的兵权,将陷阵营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统领。

魏续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威望,都远不及高顺,这一决策无疑是对陷阵营战斗力的严重削弱。

然而,吕布只在作战时才临时将部队交还给高顺指挥,这种既依赖其才能又不信任其忠诚的矛盾态度,让高顺的处境极为尴尬。

即便如此,高顺也毫无怨言。

每次作战时,他都毫不犹豫地接过指挥权,全力以赴投入战斗,从未因个人恩怨影响军心。

他深知陷阵营是自己心血的结晶,更是吕布军中的核心战力,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微不足道。

这种“君负我,我不负君”的忠义,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显得尤为难得,却也为他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吕布军中,并非只有高顺看出了吕布的问题,谋士陈宫也曾多次进谏。

陈宫是吕布集团的核心谋士,为吕布夺取兖州、徐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与高顺虽分工不同,却都以忠诚着称,两人也因此成为吕布集团中少有的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

然而,吕布对陈宫的进谏同样置之不理,甚至在后期对陈宫也产生了猜忌,导致君臣离心离德。

高顺在吕布集团中的处境,反映了乱世中忠臣的普遍困境。

他们身怀才能,心怀赤诚,却往往遇不到明主,最终只能空怀壮志。

高顺本可以像张辽等人一样,在吕布败亡后转投新主,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博取更高的功名,但他却选择了坚守忠义,这既是他的品格所在,也是他的悲剧之源。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在击败张绣、吕布等势力后,将目光投向了占据徐州的吕布。

此时的曹操已基本稳定了兖州局势,实力日益强盛,而吕布集团则因内部矛盾重重、外交失当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吕布,双方在下邳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决战。

下邳是徐州的治所,地势险要,城防坚固,吕布在此经营多年,本有一战之力。

然而,此时的吕布已是穷途末路,他不仅未能团结内部力量,反而更加猜忌部下,甚至诛杀了多次进谏的谋士陈宫。

高顺虽知大势已去,却始终坚守城池,与曹操大军浴血奋战。

曹操大军抵达下邳后,并未立即发起强攻,而是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

他派遣使者劝降吕布,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吕布在陈宫等人的劝说下拒绝投降。

曹操见劝降无效,便下令包围下邳城,切断了城中的粮草供应与对外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邳城内的粮草日益匮乏,士兵的士气也逐渐低落,吕布集团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在围城期间,高顺始终坚守在战斗第一线。

他率领陷阵营多次击退曹操军队的进攻,利用下邳城的防御工事与曹军周旋。

陷阵营虽然精锐,但在曹操大军的持续围攻下也损失惨重,七百锐士逐渐减员,战斗力大不如前。

高顺深知局势危急,曾建议吕布组织突围,寻找外援,但吕布因猜忌心重,担心突围时被部下出卖,始终未能下定决心。

同年十二月,下邳城内的局势彻底失控。

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因不满吕布的猜忌与暴虐,又看到大势已去,暗中勾结曹操,准备献城投降。

侯成等人趁吕布熟睡时将其捆绑,随后打开城门,迎接曹操大军入城。

下邳城就此陷落,吕布集团宣告覆灭。

高顺与陈宫等人一同被俘,押至曹操面前。

面对生死抉择,这位一生忠勇的将领展现出了最后的气节。

史载,曹操审问高顺时,他“默然不语”。

没有求饶,没有辩解,更没有像吕布那样摇尾乞怜,只是以沉默表达自己不愿背弃旧主的决心。

曹操素来爱惜人才,他深知高顺的军事才能,也知道陷阵营的威名,如果能将高顺收归麾下,必将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曹操或许曾试图劝降高顺,希望他能像张辽一样归顺自己。

然而,高顺的沉默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他一生追随吕布,即便吕布对他猜忌、剥夺他的兵权,他也从未改变忠诚之心。

在他看来,忠臣不事二主,既然吕布已败,自己也无颜苟活于世。

这种忠义观念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迂腐,但在当时却是士人普遍坚守的道德准则。

曹操见高顺毫无归顺之意,深知这位将领的忠诚无法动摇。

如果强行留下高顺,不仅难以保证他会真心效力,反而可能给自己留下隐患。

在乱世中,忠诚是可贵的品质,但对于敌对势力的忠臣,往往只能痛下杀手。

最终,曹操下令将高顺与陈宫一同处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临刑前,高顺神色自若,从容赴死。

他没有对自己的命运表示遗憾,也没有对曹操表示怨恨,只是平静地接受了结局。

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忠义”二字的坚守,也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布在被俘后不断求饶,希望能投靠曹操,却因刘备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而被曹操下令缢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高顺的死,让曹操军中许多将领都感到惋惜。

张辽等人曾与高顺共事,深知其才能与品格,或许也曾试图为他求情,但最终未能改变曹操的决定。

高顺的死,不仅是吕布集团覆灭的标志,更象征着一种乱世中坚守忠义的精神的消逝。

高顺的一生,如同一颗流星,短暂却璀璨。

他没有关羽“威震华夏”的赫赫战功,没有赵云“浑身是胆”的传奇经历,甚至连完整的生平记载都寥寥无几,但他的名字与“陷阵营”的故事却在史书中流传千年。

他的形象或许不够丰满,但他的品格与才能却足以让他在三国名将中占据一席之地。

后世对高顺的评价多集中于两点:一是其军事才能,他打造的陷阵营成为三国精锐部队的代名词,后世兵家对其“精练齐整、每战必克”的治军理念推崇备至。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精锐部队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如秦朝的锐士、汉朝的羽林军、唐朝的玄甲军等,陷阵营虽规模较小,却以其卓越的战绩与独特的治军模式,成为其中的典范。

高顺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注重训练而非空谈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军事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其忠义品格,在吕布这样反复无常的主公麾下,他始终坚守臣节,即便被猜忌、被剥夺兵权,也从未背叛,最终以死明志,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美德,高顺的事迹虽然不如关羽那样广为人知,却同样体现了这种美德的核心内涵。

他的忠义不是盲目追随,而是在看清主公缺陷后的坚守,这种忠义更显可贵。

唐代史学家虞世南曾评价高顺:“顺托身失所,迷逺不复,遂陷极刑,可谓不幸。然观其行也,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亦一时之良将也。”

这段评价既指出了高顺遇人不淑的不幸,也肯定了他的品格与才能,可谓客观公正。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在文章中提及陷阵营,称其“七百锐士破万军,古之未有”,对陷阵营的战斗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中国古代名人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欲行都市二少爷的宠妻日常巅峰宝鉴战皇我的老爹是重生开局操作蝙蝠侠足坛幸运星绝世战祖浓情密爱:鲜妻,你好甜闪婚之谈少的甜妻名门枭宠:老婆,乖一点比蒙传奇海贼之弹簧果实天神诀颜语新书惊!小可怜竟是玄学大师这个明星只想学习神医废材妃谁来治治他极品大昏君
经典收藏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大周九皇子医品狂妃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重生之傲仕三国蠢萌娘子:夫君要乖乖皇贵妃她向来有仇必报[综穿]相依为命大明虎威军门一瘦解千愁抽个美女打江山爱妃,本王俯首称臣大秦:扶苏!手握三十万还不反?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不宋灭元1399纨绔帝业扬帆明海红楼:金戈铁马横扫八方锦绣嫡女的宅斗攻略
最近更新岂独无故高门庶子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水浒之往事随风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浴血山河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大乾风云起苍穹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大唐躺平王大楚武信君冰临谷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