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逍遥初唐大唐万户侯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舌尖上的大宋大唐第一庄大唐之超级商城北明不南渡穿越之极限奇兵大明:家妻上将军生存:我乃梁山一匪兵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51章 祢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

他生活的东汉末年,正是汉室倾颓、天下大乱的时代。

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早已让儒家士人的理想信念遭受重创;黄巾起义的烽火燎原,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而董卓之乱更是将洛阳、长安两座都城付之一炬,使中原大地陷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纲常失序的乱世,传统的价值体系逐渐崩塌,却也为各类人才的涌现提供了特殊的土壤。

祢衡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带着一身才华与满腔孤愤,登上了历史舞台。

祢衡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史书记载他“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在那个注重经学与德行的时代,祢衡的才华并非体现在传统的儒家典籍钻研上,而是在于他敏锐的思辨能力、出众的口才和即兴创作的天赋。

这种才华在少年时期便已显露锋芒,他十几岁时便能与当地名士纵论天下大事,其见解之独到、言辞之犀利,常令长者惊叹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祢衡的才名逐渐传开,成为平原郡一带小有名气的神童。

祢衡的文学才华尤其令人称道,他擅长辞赋,行文流畅自然,情感充沛,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惊世之作。

据《后汉书·祢衡传》记载,他曾在黄射(黄祖之子)的宴会上即兴创作《鹦鹉赋》,当时黄射手中正好有一只刚获得的鹦鹉,便请祢衡以此为题作赋。

祢衡不假思索,挥笔而就,整篇赋作一气呵成,毫无修改之处。

赋中借鹦鹉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与对命运的感慨,其文辞之优美、寓意之深刻,令在场众人无不叹服。

这篇赋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中“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等句,将鹦鹉的孤独与向往自由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实则是祢衡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鹦鹉虽有“绝代之容,旷世之姿”,却被困于笼中,失去自由,正如祢衡虽有绝世才华,却在乱世中颠沛流离,难以施展抱负。

除了辞赋创作,祢衡的口才与思辨能力更是冠绝一时。

他善于辩论,往往能在论辩中直击要害,让对手无言以对。

当时的文人聚会中,只要祢衡在场,总能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的言辞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犀利辛辣,总能引发满堂喝彩或激烈争论。

孔融曾在给曹操的荐文中盛赞祢衡:“淑质贞亮,英才卓砾。

初涉艺文,升堂睹奥。

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

这样的评价虽有溢美之嫌,却也从侧面反映了祢衡的才华确实非同凡响。

然而,与才华相伴而生的是祢衡深入骨髓的自负。

他自视甚高,认为当世之人皆不足以与自己相提并论。

在他眼中,能入其法眼的人物寥寥无几。

他曾评价当时的名士:“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这里的孔文举即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以才学与德行闻名于世;杨德祖即杨修,出身名门,同样才华横溢。

而祢衡却只将他们视为“大儿”“小儿”,对其他人更是不屑一顾。

这种极端的自负使他养成了狂放不羁的性格,也让他对当时的权贵阶层充满了鄙夷。

祢衡的自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密切相关。

在他看来,真正的士人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出众的才华和独立的人格,而当时的许多名士却在乱世中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丧失了士人的风骨。

他曾尖锐地批评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投靠诸侯的文人:“这些人看似满腹经纶,实则不过是追名逐利之徒,他们的学问不过是用来换取高官厚禄的工具罢了。”

这种对世俗的批判,使他更加孤高自赏,也让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更重要的是,祢衡的自负中还蕴含着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他渴望遇到一位能够赏识他才华、尊重他人格的明主,共同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然而,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诸侯们更看重的是实用主义的权谋与武力,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祢衡的理想。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祢衡的孤独与愤懑,也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狂傲不羁。

在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下,文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往往需要依附于各路诸侯。

祢衡也不例外,他怀揣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踏上了寻求明主的道路,然而他的性格却让这条道路布满荆棘。

祢衡最初来到许昌,当时的许昌是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中心,更是人才汇聚之地。

曹操为了招揽人才,曾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吸引了大批文人谋士前来投靠。

祢衡也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然而他的到来却并不顺利。

孔融对祢衡的才华十分欣赏,多次向曹操推荐他。

孔融与祢衡年龄相差二十多岁,却因共同的文学追求和理想信念成为忘年之交。

孔融深知祢衡的性格容易得罪人,便在荐文中反复强调祢衡的才华,希望曹操能不计较他的小节。

曹操虽爱才,但也深知祢衡的狂傲性格,起初并未急于召见。

祢衡得知后,心中十分不满,认为曹操轻视人才,开始对曹操进行言语讥讽,四处散播对曹操的不满言论。

他曾在公开场合嘲笑曹操的出身,讽刺曹操手下的谋士武将“皆为庸碌之辈”,这些言论很快便传到了曹操的耳中。

曹操听闻后虽有不悦,但碍于祢衡的才名,不便直接加害,便想借此羞辱他一番,于是任命他为鼓史。

鼓史是负责在宴会上击鼓助兴的小官,对于自视甚高的祢衡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侮辱。

然而,祢衡却接受了这个任命,这让曹操和周围的人都感到十分意外。

在一次曹操举行的宴会上,按规定鼓史需要换上专门的服装表演。

当轮到祢衡击鼓时,他却穿着便服径直走上堂来,演奏了一曲《渔阳三挝》。

其鼓声悲壮激昂,“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听得众人感慨万千,连曹操也不禁为之动容。

当官吏指责他未换服装时,祢衡竟当众脱下自己的衣服,赤身裸体站在堂上,然后缓缓换上鼓史的服装,再击鼓而去,神色自若,毫无愧色。

这一举动无疑是对曹操的公然羞辱,满堂宾客无不震惊。

曹操虽表面笑着说“本欲辱衡,衡反辱孤”,但心中对祢衡的不满已愈发加深。

孔融见状,连忙劝说祢衡向曹操道歉,祢衡假意答应,却在约定的时间让曹操空等一场。

他不仅没有道歉,反而在曹操的府门外大骂不止,言辞极为刻薄。

曹操对祢衡彻底失去了耐心,但又不想背负杀才之名,于是将他遣送给了荆州牧刘表。

曹操此举可谓用心险恶,他知道刘表性情宽厚,好结交名士,将祢衡送过去既能摆脱这个麻烦,又能测试刘表的气度。

刘表早就听闻祢衡的才名,起初对他十分敬重,让他负责起草文书。

祢衡的文笔确实出色,“文章言议,非衡不定”,刘表手下的官员草拟的文书,经过祢衡的修改润色后,往往能达到精妙绝伦的境界。

刘表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常常在公开场合称赞祢衡的才华,给予他丰厚的待遇。

然而,祢衡的狂傲本性难移,他渐渐对刘表及其手下的官员出言不逊,多次冒犯刘表。

他曾嘲笑刘表优柔寡断,批评刘表手下的谋士“只会纸上谈兵”,这些言论让刘表十分难堪。

刘表虽性情宽厚,但也无法容忍祢衡的无礼,又不愿承担杀才的恶名,便效仿曹操,将祢衡转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刘表认为黄祖性格暴躁,祢衡到了那里必然会惹出祸端,这样既能摆脱祢衡,又能将杀才的责任推给黄祖。

黄祖是一个性格暴躁、缺乏耐心的武将,与曹操、刘表相比,他对文人的包容度更低。

起初,黄祖也因祢衡的才华而对他颇为优待,让他负责处理文书工作。

祢衡起草的文书简明扼要,切中要害,让黄祖十分满意。

黄祖曾高兴地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黄祖的儿子黄射更是对祢衡敬佩有加,两人时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关系十分融洽。

黄射曾多次向黄祖进言,希望父亲能善待祢衡,黄祖也一度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然而,悲剧终究还是发生了。

在一次黄祖举行的宴会上,宾客满堂,气氛十分热烈。

席间,有人提议让祢衡赋诗助兴,祢衡却借着酒意,对在场的宾客大肆嘲讽,言辞犀利,毫不留情。

黄祖见状,便出面劝说祢衡注意言辞,不要冒犯宾客。

祢衡却勃然大怒,对着黄祖破口大骂,称其“死公!”(当时的骂人话,意为“死老头子”)。

黄祖本就性格暴躁,被祢衡当众辱骂,顿时怒火中烧,喝令将其处死。

当时黄射闻讯赶来想要劝阻,却为时已晚,祢衡最终殒命于江夏,年仅二十六岁。

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就这样在颠沛流离的仕途与一次次的碰壁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祢衡死后,黄祖也感到十分后悔,下令将他安葬在鹦鹉洲边,算是对这位才子的一点补偿。

祢衡的悲剧,从表面上看是由他狂傲不羁的性格造成的,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背后反映的是东汉末年文人在乱世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矛盾。

祢衡的狂傲并非单纯的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与对理想的坚守。

在那个礼崩乐坏、道德失范的时代,祢衡目睹了朝政的腐败、诸侯的争权夺利和士人的趋炎附势,内心充满了失望与愤懑。

他以狂傲的姿态来表达对世俗的不屑,用极端的言行来批判社会的不公。

他看不起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的人,渴望找到一位真正重视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明主。

然而,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诸侯们更看重的是实用主义的权谋与武力,对于祢衡这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人,往往是利用其才华,却难以容忍其性格。

祢衡的狂傲也是他维护自身尊严的一种方式。

在封建时代,文人往往需要依附于权贵才能生存和发展,这种依附关系使得文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挑战。

祢衡不愿意为了名利而卑躬屈膝,便用狂傲来武装自己,试图在与权贵的交往中保持平等的地位。

他在曹操面前裸衣击鼓,在刘表面前出言不逊,都是对权贵的一种反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人格独立性。

然而,这种方式却过于极端,最终不仅没有维护住自己的尊严,反而招致了杀身之祸。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祢衡的悲剧也与东汉末年士风的变化有关。

东汉时期,士人注重名节与风骨,形成了“清议”的传统,即通过议论时政来品评人物、激浊扬清。

这种清议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权贵的行为,维护了士人的独立人格。

祢衡的狂傲言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清议传统的极端延续,他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维护士人的尊严与独立人格。

但在乱世之中,中央政权衰落,地方诸侯崛起,清议传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士人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各路诸侯需要的是能够为自己出谋划策、攻城略地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一个只会批评指责、狂放不羁的文人。

祢衡的坚持,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此外,祢衡的悲剧还反映了文人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封建时代,文人往往需要依附于权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同时又渴望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人格尊严。

祢衡既想得到诸侯的重用,又不愿放下自己的身段去迎合权贵,这种矛盾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试图用狂傲来扞卫自己的尊严,却没想到这种方式反而触怒了权力拥有者,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

祢衡的悲剧还与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有关。

他过于偏激的评价方式和毫不留情的批判态度,让他失去了许多潜在的盟友和机会。

他将当时的名士大多视为“碌碌无为之辈”,这种态度让他难以融入士人群体,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他的人际交往中,只有孔融和杨修等少数几人能够容忍他的性格,而当他被曹操、刘表相继驱逐后,这些少数的支持者也无法再为他提供保护。

这种孤立无援的处境,使得他在面对黄祖的怒火时,没有任何人能够出面为他求情,最终只能走向悲剧。

从更深层次来看,祢衡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

东汉末年,不仅是政治秩序的崩溃,更是精神价值的迷失。

传统的儒家思想无法再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整个社会陷入了信仰危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往往感到迷茫和无助,他们要么随波逐流,要么坚守理想却难以容身。

祢衡就是后者的代表,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性格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文人精神困境的体现。

祢衡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形象却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评价中不断被重塑和解读,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

在正史中,对祢衡的评价褒贬不一。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祢衡传》中既肯定了他的才华,称其“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衡之是也”,又批评他“以傲诞取祸”,认为他的悲剧是性格使然。

范晔生活在南朝宋时期,当时门阀制度盛行,士人的言行受到严格的规范,因此他对祢衡的狂傲性格持批判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陈寿在《三国志》中虽未为祢衡单独立传,但在《荀彧传》《刘表传》等篇章中提及祢衡时,也多强调其狂傲的性格,将他的结局归结为“才高而性刚”的必然结果。

陈寿是西晋史学家,经历了三国时期的战乱,更注重历史的实用性,因此他对祢衡的评价也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祢衡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演绎。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祢衡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使他的狂放形象更加鲜明。

小说中“祢正平裸衣骂贼”的情节,将祢衡的敢于反抗与曹操的虚伪刻画得淋漓尽致,使祢衡成为反抗强权的象征。

在罗贯中的笔下,祢衡的骂辞被大大丰富,他不仅骂曹操,还骂曹操手下的谋士武将,如“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

这段骂辞虽有夸张之处,却生动地展现了祢衡的狂傲性格和反抗精神。

在戏曲舞台上,祢衡的故事也被改编成多种剧目,如京剧《击鼓骂曹》、秦腔《祢衡骂曹》等。

这些戏曲通过精彩的表演将祢衡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展现给观众,使他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京剧《击鼓骂曹》中,祢衡的击鼓表演是全剧的高潮,演员通过精湛的鼓技和身段,将祢衡的悲愤与不屈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祢衡的唱词 “平生志气运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

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更是道出了无数怀才不遇者的心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对祢狂士悲歌:祢衡及其时代的解读也更加多元化。

唐代诗人李白对祢衡的才华与风骨颇为推崇,他在《望鹦鹉洲悲祢衡》中写道:“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诗中既批判了曹操的傲慢与黄祖的残暴,又高度赞扬了祢衡的才华与孤傲,将祢衡比作“孤凤”,将迫害他的人比作“鸷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祢衡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惋惜。

李白自身也以狂放不羁着称,或许正是在祢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才会发出如此深切的感慨。

宋代文人对祢衡的评价则更为理性。苏轼在《志林》中曾评价祢衡:“正平以狂得罪,宜乎死矣,然观其《鹦鹉赋》,何其哀也!”

他既认为祢衡的狂傲性格是招致祸患的原因,又对其才华与遭遇表示同情。

这种评价体现了宋代文人既重理性又重情感的特点,也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祢衡的认识更加全面。

明清时期,随着小说戏曲的盛行,祢衡的形象进一步大众化。

许多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祢衡的典故,借祢衡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

如明代思想家李贽,他本身就以异端自居,对传统礼教持批判态度,因此对祢衡的狂傲性格颇为欣赏,认为祢衡的言行是对虚伪礼教的反抗。

他在《焚书》中写道:“祢衡之狂,盖所以自见其才也。有才而不能用,有狂而不能容,此魏、楚之所以失也。”

李贽的评价跳出了对祢衡性格的单纯指责,而是从人才任用的角度反思了祢衡的悲剧,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近代以来,学者们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对祢衡的悲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祢衡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悲剧,更是东汉末年士人群体生存困境的集中体现。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士人失去了传统的生存根基,不得不依附于各路诸侯,而诸侯们对士人的态度往往是实用主义的,一旦士人失去利用价值或触犯了他们的权威,就会被无情抛弃。

祢衡的遭遇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士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还有学者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祢衡的性格,认为他的狂傲实际上是一种内心脆弱的表现。

祢衡自幼才华出众,受到周围人的追捧,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进入社会后,当他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存在巨大差距时,无法接受这种落差,便用狂傲的言行来掩饰内心的失落与不安。

这种分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忽略了祢衡狂傲背后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坚守。

在当代社会,祢衡的形象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既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与高尚的操守,又要懂得与现实妥协,学会灵活变通。

狂傲不羁的性格或许能赢得一时的关注,但最终往往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同时,祢衡的悲剧也警示我们,社会应该为人才提供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要懂得包容不同性格的人才,不能因为人才的性格缺陷而否定他们的价值。

祢衡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文学作品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最着名的便是《鹦鹉赋》。

这篇赋作不仅是祢衡个人才华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古代咏物赋的典范之作,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鹦鹉赋》以鹦鹉为描写对象,通过对鹦鹉外形、神态、遭遇的细致刻画,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与思想情感。

赋的开头写道:“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

寥寥数笔,便将鹦鹉的神奇与珍贵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者将鹦鹉视为“灵鸟”,赋予它“金精之妙质”“火德之明辉”,不仅写出了鹦鹉的外在美,更暗示了它的内在价值。

赋的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鹦鹉的遭遇:“离群丧侣兮,独迷思而无归。眷西路而长怀兮,望故乡而延伫。忖陋体之腥臊兮,亦何劳于鼎俎?嗟禄命之衰薄兮,奚遭时之险巇?岂言语以阶乱兮,将不密以致危?”

这里的鹦鹉被剥夺了自由,远离了故乡和同伴,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忧伤。

它不明白自己为何会遭遇这样的不幸,是因为言语招来的祸端,还是因为行为不够谨慎?

这些疑问实际上是祢衡对自己身世的反思,他自己不也是因为言辞过激而四处碰壁吗?

赋的结尾写道:“苟竭心于所事兮,敢背惠而忘初?托轻鄙之微命兮,委陋贱之薄躯。期守死以报德兮,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兮,庶弥久而不渝。”

鹦鹉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不忘主人的恩情,愿意以死相报。

这种忠诚虽然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却也体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祢衡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他依然渴望能遇到一位明主,为其效犬马之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鹦鹉赋》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寄托在鹦鹉身上,通过对鹦鹉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与理想追求,使赋作具有深刻的寓意与强烈的感染力。

二是细腻生动的描写。

作者对鹦鹉的外形、神态、动作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使鹦鹉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三是优美流畅的语言。

赋作的语言典雅华丽,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鹦鹉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许多咏物赋都借鉴了《鹦鹉赋》的写作手法,如唐代骆宾王的《帝京篇》、李白的《大鹏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鹦鹉赋》的启发。

同时,《鹦鹉赋》中的一些名句也被后世的文人反复引用,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句。

祢衡的一生,是才华与狂傲交织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文人命运的缩影。

他以极端的方式挑战着世俗的规则,用生命诠释了文人的傲骨,最终却在现实的残酷面前落得悲剧收场。

祢衡的悲剧给后世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才华固然是宝贵的财富,但过于自负与狂傲往往会成为成功的阻碍;坚守理想与人格尊严值得肯定,但在复杂的现实面前,也需要懂得审时度势与灵活变通。

然而,我们更应看到祢衡身上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权贵的敢于反抗,对人格尊严的坚守,这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或许不必效仿祢衡狂放不羁的言行,但他身上那种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与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随波逐流。而祢衡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保持对理想的热爱与追求,坚守自己的人格底线,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

同时,祢衡的悲剧也提醒我们,社会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与任用机制,要尊重人才的个性差异,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祢衡的悲剧再次发生,让更多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祢衡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影响却跨越了时空。

他的才华与狂傲,他的理想与悲剧,都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当我们读到《鹦鹉赋》中的名句,看到戏曲舞台上祢衡击鼓骂曹的身影,都会被他的才华所折服,为他的悲剧而叹息。

狂士虽已远去,但他的孤傲绝响将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提供无尽的思考与启示。

在这个意义上,祢衡并没有真正死去,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追求真理、坚守自我、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中国古代名人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侯门福妻大明小郎君最仙遊离婚后大佬前夫赖上我别笑哥抓鬼呢重生年代大院娇媳美又飒盛宠妻宝赘婿出山这个明星只想学习我的美女总裁异世大陆:DNF全职圣骑士丹崖仙途无上炼体肤浅者老子是条龙神道丹尊末世:极度崩坏二少爷的宠妻日常爹地你老婆又拉仇恨了圣骑士赵大牛
经典收藏风水卜卦大明虎威军门纨绔帝业启明1644异界战争之超级军团系统爱妃,本王俯首称臣穿越之建设世界强国支点大明孽子三国之魏武元勋时空穿梭者:历史的秘密历史的执笔者明贼墓园崛起贞观医仙汉厨三国时空门,我,继承了河北袁家开局茅草屋,终成女相[综穿]相依为命来自深海的他
最近更新靖康前夜:帝业重光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英烈传奇水浒之往事随风大乾风云起苍穹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道藏辑要铜镜约史上最强县令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铁骑红颜:大秦霸业大明辽国公唐代秘史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三藏还俗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