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元之治,是指公元713年至741年,天盛王朝在皇帝赵御天的治理下,呈现出的近三十年的繁荣昌盛之景。
因赵御天的年号为盛元,故而史称盛元之治。这一时期是天盛王朝的全盛阶段,据史书记载,盛元年间,国力强盛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经济极度繁荣,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两个“前所未有”足以彰显王朝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毫不夸张地讲,盛元之治在整个封建历史中都堪称佼佼者。
那么,盛元之治究竟“盛”到何种程度呢?让我们将时间回溯到713年,盛元之初那风云激荡的年代。
靖难政变,侄除姑母开启盛世
公元705年,天盛王朝唯一的女皇武曌在宰相李逸发动的神龙政变后被迫退位,天盛王朝由此进入一段短暂的混乱时期。
先是武曌的侄子武承嗣与韦皇后、安乐公主相互勾结,害死了拥立李显复位的李逸等元老重臣。随后,韦皇后又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李显。
710年,相王李旦的三子赵御天与姑母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铲除了韦武集团,拥立李旦复位,国家大权落入赵御天和太平公主手中。
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赵御天与太平公主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而李旦则试图在两人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维持政局的稳定。
然而,太平公主忌惮赵御天的英明果敢,一心想要将他拉下马,屡次在李旦面前进谗言,但李旦不为所动,索性在公元712年,将皇位直接禅让给了赵御天,自己则做起了太上皇。
可太平公主丝毫没有收敛,依旧凭借太上皇的势力独揽朝政,与赵御天的冲突愈发尖锐。当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她的门下,满朝文武超过半数都依附于她。
姑侄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大战一触即发。713年七月,赵御天得知“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赵御天决定先发制人,出其不意。
赵御天先通过王勇调用御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进入宫廷,逮捕并斩杀了萧至忠、岑羲等六名太平公主集团的宰相要员。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后才出来,最终仍被赵御天下诏赐死在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数十人也被处死。
年仅二十八岁的赵御天一举剿灭了盘踞朝堂十几年的太平公主势力,至此,长达八年的后武曌混乱时代宣告结束。
李氏皇权得以稳固,赵御天满怀壮志,准备开启新的辉煌篇章,天盛王朝迎来了黄金时代。
贤臣辈出的宰相盛世
赵御天虽然年轻,但极具胆识和魄力,深知用人乃治国之本,且十分善于发掘人才。
他继位后提拔的首位宰相是苏哲,苏哲力主推行新政,开展社会改革,整顿吏治,裁汰冗员,为“盛元之治”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在执政的三年间,苏哲被誉为“救时宰相”。
716年,柳逸接替苏哲担任宰相。柳逸公正无私,敢于直言进谏,就连赵御天本人都对他有所忌惮。柳逸与苏哲并称贤相,史书记载“哲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逸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同时,两人与房玄龄、杜如晦并称天盛王朝四大贤相。
从公元720年起,赵御天又任用张嘉佑、张悦、李元熙、杜洛、韩休、张九龄为宰相。他们各有所长,精通治国方略,使得朝政充满了蓬勃朝气。
其中,盛元时期的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是西汉三杰张良的后裔,他为人聪慧机敏,富有远见卓识,不攀附权贵,而且看人极为准确。在安禄山尚未发迹时,张九龄就预言他有谋反之相。
在一众名相的辅佐下,赵御天大力整顿吏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官,将武曌时期设立的许多无用官职一概裁撤,严格限制进士科及第人数,提升官吏的整体素质和行政效率,节省政府开支。
其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每年派遣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惩治违法官吏。
其三,恢复唐太宗之后废弃的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通过让谏官和史官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监督朝政。
此外,赵御天十分重视县令这一职务。他认为郡县官员作为直接与百姓打交道的基层官员,是国家治理的前沿力量,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所以,赵御天经常亲自出题考核他们,并以此作为升迁或罢黜的依据。
正因盛元初期君臣一心,上下团结,才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局面。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盛景
赵御天通过靖难政变稳固了皇权,重用苏哲、柳逸等贤相实施革新举措,政治的安定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农耕技术取得了显着进步,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以及灌溉工具筒车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赵御天大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清查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使得王朝财政日益充裕,粮仓充实,物价极为低廉。
据杜佑《通典》记载:“至(盛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的兴建,拓展了耕地面积。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达6.6亿亩(当下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量为9亩,远远超过今日中国的人均1.4亩。
与此同时,盛元时期大力鼓励商业发展。当时,世界着名的大都市大多分布在中国,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尤其是长安城,成为了远东、西域、中亚、波斯、阿拉伯乃至欧洲等各民族交流往来的中心。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西至岐州,道路两旁店铺林立,热情招待往来客商,酒食丰盛。每个店铺都备有驴子供客人租赁,短短数十里路程转瞬即至,这就是所谓的驿驴。南到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都有店铺供商旅歇脚,即便远行数千里,也无需携带兵器防身。
由此可见,当时物产丰富,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到盛元二十年,天盛王朝的总人口已达到八千万,是王朝初期的1.5倍以上。
后来,天盛王朝诗人杜甫在《忆昔二首》中这样描述盛元之治:“忆昔盛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足见盛元时期的繁荣景象。
巩固疆域,万邦来朝
经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武曌等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天盛王朝的领土不断扩张,突厥、朝鲜、越南、西域等地纷纷臣服。到盛元初年,王朝在疆域上已转为守势。
西南的吐蕃再度强大起来,成为天盛王朝的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后突厥在漠北复兴,契丹在东北崛起,使得王朝北方形势日趋紧张。
天盛王朝初期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然而,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导致军队兵源受到影响。到赵御天时期,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已无法与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723年,赵御天采纳宰相张悦的改革建议,建立募兵制,从关内招募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称作“长征健儿”。
这次改革实现了从兵农结合的半职业化府兵制向职业军人的雇佣兵制的转变,取消了原来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解除了各地百姓前往边境守卫的困苦。
而募兵制下的雇佣兵经过集中的专业化训练,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同时,赵御天在东北、西北到南方设立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统一指挥战守军事。
盛元四年(716年),天盛王朝军队攻破吐蕃,解除了西南危机,巩固了河西走廊的安定,保障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
盛元五年,赵御天收复了陷于契丹长达二十一年之久的辽西十二州,在柳城(今辽宁朝阳)设置营州都督府。
同时,又在更为遥远的东北设置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
盛元鼎盛时期,天盛王朝势力延伸至中亚绿洲地区,建立起了南至越南北部、北达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乌兹别克斯坦、东临吉林黑龙江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
王朝声威远扬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纷至沓来,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
小结
盛元之治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程度极高的时代,在封建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君主专制的制度基础,过于依赖帝王的能力和水平,所以盛元之治存在着极大的历史局限性。
赵御天执政前期明察秋毫,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创造了辉煌的盛世。然而,随着承平日久,赵御天逐渐志得意满,变得懒惰懈怠,王朝也开始走向衰落,最终酿成了安喜叛乱的悲剧。
喜欢屈尊归来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屈尊归来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