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首页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嫁给前任他师尊商夏是什么小说另类保镖:美女总裁爱上我虚空塔来到蒸汽工业的新世界极品男漂亮女鬼帝狂妃倾天下玖玖的穿越之旅商夏猎天争锋免费阅读全文纽约妙探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吴贤握着刘馆长的手,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鉴宝直播,到端掉高仿团伙,再到如今参与文化传承节目,这条路看似顺利,实则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那个始终未曾露面的“守藏斋”后人,就像一道影子,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引,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文脉的决心。

节目录制结束后,电视台的制片人特意找到吴贤,递上一份合作意向书:“吴老师,这次节目反响特别好,台里想跟您签订长期合作,打造一个系列鉴宝节目,不仅在国内播出,还会翻译成多语种推向海外,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古董文化。”

吴贤接过意向书,指尖划过“文化出海”几个字,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一直希望能让中国的古董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这份合作恰好实现了他的心愿。“感谢台里的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送走制片人,李教授和刘馆长陪着吴贤在电视台的休息室喝茶。刘馆长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突然开口:“小吴,你有没有想过成立一个‘古董鉴定公益平台’?现在很多普通藏家找不到靠谱的鉴定渠道,容易被骗,咱们可以组织专家免费为大家鉴定,还能普及鉴定知识,从根源上减少诈骗。”

“这个主意好!”李教授立刻附和,“我可以联系博物馆的同事,马老他们那些老藏家也肯定愿意加入,咱们还能跟警方合作,一旦发现诈骗线索,及时移交处理。”

吴贤眼前一亮,这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之前帮小王、帮那个买玉璧的年轻人,都是个案,要是能建立一个平台,就能帮助更多人。“我愿意牵头做这件事!咱们可以先在网上搭建一个线上平台,接受藏家的鉴定申请,然后定期举办线下鉴定活动,邀请专家现场坐镇。”

三人一拍即合,当场就确定了平台的初步规划:线上平台负责收集鉴定需求、发布鉴定知识;线下活动每月举办一次,轮流在不同城市开展;专家团队由博物馆专家、老藏家、资深鉴宝人组成,确保鉴定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一边忙着筹备系列节目的后续录制,一边推进公益平台的建设。马老等老藏家听说后,纷纷主动加入,还捐赠了不少古董资料,用来丰富平台的知识库。张警官也表示,警方会在平台上开设“反诈专栏”,分享古董诈骗案例,提高藏家的防范意识。

公益平台上线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上千条鉴定申请。吴贤和专家团队加班加点,逐一审核,筛选出需要优先处理的案例——大多是涉及高额资金、老人或学生群体的申请。其中有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藏家,说自己家里有一件“清代青花罐”,是祖上传下来的,最近有人出价五十万想买,他拿不准真假,怕卖亏了,也怕被骗。

吴贤特意安排了线下鉴定活动时,让这位藏家把青花罐带来。活动当天,藏家抱着一个旧木箱,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打开木箱,里面是个满身灰尘的青花罐,罐身上画着“缠枝莲纹”,颜色暗沉。

马老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半天,又让吴贤上手鉴定。吴贤轻轻擦掉罐身上的灰尘,罐底的“大清康熙年制”款识隐约可见。他用手电筒照了照罐身内部,没有发现现代仿品的气泡,再看釉面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宝光”,不是人工做旧。“这是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罐,虽然品相一般,有几个小冲线,但也是真品,市场价大概在二十万左右。那个出价五十万的,很可能是想先高价稳住你,然后再用各种理由压价,或者用假币、欠条骗你,你可千万别答应。”

藏家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吴老师!我还以为能卖五十万,差点就上当了!这罐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我想好好留着,传给我儿子。”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有的藏家拿着家传的“古董”来鉴定,结果发现是现代仿品,虽然失落,但也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有的藏家确认了藏品是真品,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决定作为家族的传承。每次看到藏家们释然的笑容,吴贤都觉得,公益平台做的事,值了。

系列节目的海外版播出后,反响远超预期。很多外国观众在网上留言,说通过节目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古董的魅力,想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还有海外的华人藏家,联系到公益平台,希望能为平台捐赠资金或资料,助力中国古董文化的传播。

这天,吴贤正在公益平台的办公室处理鉴定申请,前台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一位“海外华人藏家”想见他,说是来捐赠古董资料的。吴贤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接待室。

接待室里坐着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木盒,眼神温和而深邃。看到吴贤进来,老人缓缓站起身:“你就是吴贤吧?我是陈守藏的孙子,陈默。”

吴贤心里一震,终于见到了“守藏斋”的后人!他赶紧上前握住老人的手:“陈老先生,您好!一直想感谢您,之前您多次提醒我,帮了我很多忙。”

陈默笑了笑,打开手里的木盒,里面放着一叠泛黄的手稿和几张老照片:“这些是我爷爷的鉴定手稿,记录了他一辈子鉴定古董的经验,还有守藏斋当年的照片,里面有很多鉴别高仿品的方法,现在交给你,希望能帮到公益平台。”

吴贤小心翼翼地接过手稿,指尖触碰着泛黄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陈守藏先生当年对古董的热爱与执着。“谢谢您!我们一定会好好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更多藏家。”

“我关注你很久了,”陈默坐在沙发上,喝了口茶,“你做的鉴宝直播、公益平台、文化节目,都是我爷爷当年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现在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做文化传承的不多了,你是个好孩子。”

吴贤有些不好意思:“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守藏斋当年之所以关闭,就是因为民国时期的造假团伙太猖獗,我爷爷无力抗衡,只能把藏品和手稿藏起来,”陈默的眼神里带着一丝遗憾,“现在好了,有你这样的年轻人,有警方的支持,有这么多热爱古董的人,造假团伙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

两人聊了很久,从陈守藏先生的生平,到古董鉴定的技巧,再到文化传承的未来。临走时,陈默把那枚“守藏”印章交给吴贤:“这枚印章,是守藏斋的信物,现在传给你。希望你能像我爷爷一样,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吴贤双手接过印章,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是一枚印章,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和陈老先生的期望。”

陈默离开后,吴贤拿着手稿和印章,来到公益平台的展厅。展厅里陈列着从各地征集来的古董真品和高仿品,旁边附有鉴定要点,供藏家学习。他把陈守藏的手稿整理好,放在展厅的显眼位置,又把“守藏”印章放在展柜里,旁边标注着“守藏斋信物——传承古董之真,守护文化之根”。

接下来的日子,吴贤更加忙碌了。系列节目的第二季开始筹备,公益平台的线下活动扩展到了偏远地区,还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了“古董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让年轻人从小接触古董文化,了解中华文脉的魅力。

这天,公益平台接到一个特殊的鉴定申请——来自一所乡村小学的老师,说学校里有一个“老铜钟”,是建校时捐赠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最近有古董商上门,说这铜钟是清代的,想出价十万买走,老师拿不准真假,想请专家鉴定。

吴贤特意带着马老和一位青铜器专家,驱车几百公里,来到这所乡村小学。铜钟挂在学校的老槐树下,锈迹斑斑,钟身上刻着模糊的文字。马老用小刷子轻轻擦掉铜钟上的锈迹,钟身上的文字逐渐清晰——“光绪二十年,乡绅捐赠,以振学风”。

“这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铜钟,”马老肯定地说,“虽然不是什么稀世珍品,但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记录了这所学校的起源,是学校的‘镇校之宝’,不能卖!”

老师松了口气:“太好了!我们就觉得这铜钟对学校意义重大,不想卖掉,现在有专家的鉴定,我们更有底气了。以后我们要把铜钟好好保护起来,给孩子们讲它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学校的历史。”

吴贤看着孩子们围在铜钟旁,好奇地触摸着钟身,眼里满是求知的光芒,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陈守藏先生的话,想起公益平台的初心,想起系列节目的使命——文化传承,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从老人到孩子,从城市到乡村,代代相传。

从乡村小学回来后,吴贤接到了李教授的电话,说国家博物馆要举办“中华古董文化展”,邀请公益平台和系列节目的团队参与,共同策划“鉴宝与传承”的专题展区,展示历代古董真品、鉴定工具、造假案例,还有陈守藏先生的手稿和守藏斋的历史。

吴贤立刻投入到展区的筹备中。他带着团队,从公益平台的案例库中筛选出典型的鉴定案例,从系列节目的素材中剪辑出精彩的鉴宝片段,还特意邀请陈默老先生来现场,讲述守藏斋和陈守藏先生的故事。

文化展开幕那天,展厅里人头攒动。“鉴宝与传承”展区前,围满了观众——有人在看陈守藏先生的手稿,有人在听陈默老先生讲故事,有人在对比真品和高仿品的区别,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指着展柜里的古董,讲解背后的历史文化。

刘馆长走到吴贤身边,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一件古董,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能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吴贤点点头,目光落在展区中央的“守藏”印章上。印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守护与传承的故事。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还有更多的古董需要鉴定,更多的藏家需要帮助,更多的文化需要传播,更多的年轻人需要引导。

就在这时,吴贤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张警官发来的:“小吴,好消息!我们根据陈守藏先生的手稿,查到了民国时期那个造假团伙的余党后代,他们还在偷偷制作高仿品,现在已经全部抓获,缴获了大量高仿古董和制作工具!”

吴贤看着短信,心里充满了欣慰。陈守藏先生当年的遗憾,终于在今天得以弥补。他抬起头,看向展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向那些充满好奇与热爱的眼神,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文化展结束后,吴贤收到了更多的合作邀请——有出版社想出版他的鉴宝专着,有海外博物馆想邀请他去做古董文化讲座,还有企业想资助公益平台,扩大服务范围。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入到日常的鉴宝、平台运营和节目录制中。

他知道,文化传承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也许未来还会遇到新的造假手段,新的诈骗陷阱,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专家团队的支持,有广大藏家的信任,有像陈守藏先生这样的先辈精神指引,他就有信心走下去,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这天晚上,吴贤又来到守藏斋的老宅子。院子里的杂草已经被清理干净,正屋的门被重新修缮,墙上挂着陈守藏先生的照片和守藏斋当年的藏品照片。他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握着那枚“守藏”印章,抬头望着满天的星空。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陈守藏先生站在面前,温和地笑着,对他说:“做得好,孩子。守藏之路,永无止境,好好走下去。”

吴贤握紧印章,心里默念:“我会的,一定。”

夜色渐深,老宅子周围一片宁静,但吴贤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传承之路,还在继续。未来还有更多的古董故事等着他去发现,更多的文化责任等着他去承担,更多的人等着他去帮助。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每一个新的开始。

守藏斋的老槐树下,吴贤指尖的“守藏”印章泛着微凉的触感,远处潘家园的灯火隐约闪烁,像散落的星子坠在人间。他起身拍了拍衣角的尘土,正准备离开,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公益平台的值班人员打来的,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吴老师,有位藏家说手里有件‘元代青花梅瓶’,说是家传的,现在急着鉴定,还说要是真的,想捐给国家博物馆,您看要不要安排加急?”

“元代青花梅瓶?”吴贤心里一动,元代青花存世量极少,尤其是梅瓶这类器型,更是珍品中的珍品。他立刻回复:“让他明天上午带过来,我亲自鉴定,再请刘馆长也过来帮忙掌眼。”

挂了电话,吴贤重新看向守藏斋的正屋,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屋内的旧桌案上,仿佛能看到陈守藏先生当年伏案记录鉴定心得的身影。他忽然觉得,这些跨越时空的古董与故事,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将先辈与今人紧紧相连,而自己,不过是这条线上的传递者。

第二天一早,吴贤提前来到公益平台的鉴定室,刚把工具准备好,刘馆长就到了。“听说有元代青花梅瓶?”刘馆长手里提着个紫檀木盒,里面装着放大镜、手电筒等专业鉴定工具,“我特意把博物馆的元代青花残片也带来了,正好可以做对比。”

上午十点,那位藏家准时抵达。来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抱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脚步有些蹒跚。“吴老师,刘馆长,麻烦你们了。”老人小心翼翼地把布包放在桌上,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个半人高的青花梅瓶,瓶身上绘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图案,青花颜色浓艳,笔触流畅,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吴贤和刘馆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刘馆长先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梅瓶的釉面:“你看这釉面的‘火石红’,元代青花的火石红是自然形成的,分布不均匀,你这梅瓶的火石红从瓶口延伸到瓶底,颜色深浅不一,符合元代特征。”

吴贤则用手电筒照向瓶身内部,仔细查看胎土:“元代青花用的是‘麻仓土’,胎质疏松,里面有细小的气孔,你这梅瓶的胎土正是如此,而且瓶底的‘砂底’没有上釉,能看到明显的麻仓土特征,不是现代仿品常用的高岭土。”

老人站在一旁,紧张得手心冒汗:“这是我父亲临终前交给我的,说这瓶子是我太爷爷从一个老秀才手里买的,让我好好保管,千万别卖。我年纪大了,怕以后没人懂它的价值,要是真的,就捐给国家博物馆,让更多人能看到。”

刘馆长放下放大镜,又拿出带来的元代青花残片,对比着梅瓶上的青花发色:“这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是元代从波斯进口的料,发色浓艳,有‘晕散’和‘铁锈斑’,你这梅瓶的青花正好有这些特征,铁锈斑用放大镜看还能看到细小的结晶,是真品无疑!”

老人听到“真品”两个字,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太好了!我父亲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当天下午,国家博物馆就派专人来接收了这只元代青花梅瓶,还为老人颁发了捐赠证书。消息传开后,公益平台的知名度更高了,越来越多的藏家愿意把家传的古董送来鉴定,甚至有不少人提出要捐赠藏品,支持文化传承事业。

吴贤趁机在公益平台上发起了“家传古董故事征集”活动,邀请藏家分享古董背后的家族故事,再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整理成册,命名为《守藏故事集》。陈默老先生听说后,主动提供了守藏斋的多件老物件和陈守藏先生的日记手稿,作为故事集的开篇内容。

《守藏故事集》出版那天,公益平台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首发仪式。陈默老先生亲自到场,为读者签名,吴贤、李教授、刘馆长也都来了。现场挤满了读者和藏家,有人拿着刚买的书,兴奋地讨论着书中的故事;有人带着自己的家传古董,希望能有机会被收录进下一本故事集。

首发仪式结束后,李教授拉着吴贤来到博物馆的元代青花展区,指着那只刚捐赠的梅瓶:“你看,这就是我们做文化传承的意义——让古董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带着温度的故事载体,让更多人通过它们,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吴贤点点头,目光落在梅瓶旁的说明牌上,上面除了介绍梅瓶的年代和特征,还印着老人的家族故事。他忽然想起公益平台刚上线时,每天只有几个人咨询,而现在,平台已经拥有了上万名注册用户,线下活动覆盖了二十多个城市,帮助上千位藏家避免了诈骗,还为国家博物馆和地方博物馆捐赠了数十件珍贵藏品。

这天晚上,吴贤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的声音很苍老:“你是吴贤吧?我是陈守藏先生的学生,当年跟着他学过鉴定。听说你接手了守藏斋,还做了公益平台,我很欣慰。我手里有几件陈先生当年用过的鉴定工具,想交给你,希望能帮到更多人。”

吴贤又惊又喜,约定第二天见面。第二天,老人带来了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放大镜、瓷片标本、手绘的鉴定图谱,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陈守藏先生当年鉴定古董的细节和心得。“这些都是陈先生的心血,”老人抚摸着木盒,眼中满是怀念,“他当年常说,鉴定古董,不仅要懂器物,更要懂人心,懂文化。现在看来,你做到了。”

吴贤接过木盒,感觉沉甸甸的。他把这些珍贵的物品带回守藏斋,小心翼翼地陈列在正屋的展柜里,旁边附上说明,供前来参观的藏家和学生学习。守藏斋也渐渐成了公益平台的“线下体验基地”,每周都会组织藏家、学生来这里参观,听陈默老先生讲守藏斋的历史,看陈守藏先生的鉴定工具和手稿。

随着公益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地方政府也主动联系吴贤,希望能合作开展“古董普查”活动,对当地的民间藏品进行登记和鉴定,保护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吴贤一口答应,组建了一支由专家、志愿者组成的普查团队,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古董普查。

普查团队第一站去了陕西西安,那里是十三朝古都,民间藏品种类繁多。在当地文物局的协助下,普查团队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发现了一户人家藏着一件“唐代三彩骆驼俑”。俑身高约一米,造型生动,骆驼背上还载着胡人乐师,釉色保存完好,是难得的珍品。

藏家是个四十多岁的农民,叫王建国,他说这是他爷爷在地里干活时挖出来的,一直放在家里当摆设,不知道是珍贵的文物。“我一直以为这就是个普通的陶瓷,没想到是唐代的!”王建国又惊又喜,“要是国家需要,我愿意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能看到。”

吴贤和普查团队帮王建国办理了捐赠手续,还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当地文物局的负责人感慨道:“很多民间藏品都像这样,藏在普通人家,没人知道它们的价值。你们的普查活动,真是帮了大忙了!”

普查团队在西安待了一个月,共登记民间藏品两百多件,其中有三十多件被鉴定为珍贵文物,不少藏家都主动提出捐赠。离开西安前,当地政府为普查团队举办了表彰仪式,还邀请吴贤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做培训,分享古董鉴定和保护的知识。

接下来的一年里,普查团队又去了河南、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藏家和政府的热烈欢迎。他们不仅为民间藏品做鉴定和登记,还举办古董保护知识讲座,培训当地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建立了“民间藏品保护网络”,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这天,吴贤正在河南洛阳开展普查活动,接到了电视台制片人的电话:“吴老师,好消息!咱们的系列节目在海外获奖了,是‘国际文化传播奖’,组委会邀请你去国外领奖,还希望你能做一场关于中国古董文化的演讲。”

吴贤又惊又喜,这是中国鉴宝类节目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意味着中国的古董文化得到了更多国际认可。他立刻答应下来,安排好普查团队的工作后,飞往国外领奖。

领奖台上,吴贤穿着一身中式礼服,手里拿着奖杯,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学者和媒体记者,心里满是自豪。“中国古董,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每一件器物背后,都藏着我们的历史、智慧和审美。”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我们做鉴宝节目,做公益平台,不仅是为了鉴定古董的真伪,更是为了传承这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文化。”

演讲结束后,不少国际博物馆的负责人主动来找吴贤,希望能合作举办中国古董展,还有国外的藏家提出要加入公益平台,学习中国古董鉴定知识。吴贤一一答应,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让中国古董文化走得更远,影响更多人。

从国外回来后,吴贤更忙了。他不仅要继续推进全国古董普查,还要筹备国际古董展,还要录制系列节目的第三季,还要管理公益平台的日常运营。但他从不觉得累,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是在为文化传承铺路。

这天,吴贤回到守藏斋,发现院子里来了几个年轻的学生,他们是来参观的,手里拿着《守藏故事集》,正认真地听陈默老先生讲陈守藏先生的故事。看到吴贤,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兴奋地问:“吴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元代青花梅瓶的故事吗?我们在书上看到了,特别感兴趣!”

吴贤笑着点点头,坐在老槐树下,给学生们讲起了那只梅瓶背后的家族故事,讲起了老人捐赠时的场景。学生们听得入了迷,眼里满是向往。“吴老师,我们以后也想做文化传承的工作,像您一样,守护我们的古董和文化。”一个学生认真地说。

吴贤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刚接触古董的时候,也是这样充满好奇和热爱,而现在,他正在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人。他拿出那枚“守藏”印章,递给学生们传阅:“这枚印章,代表着‘守护’和‘传承’。希望你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能记住,我们的文化需要守护,需要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学生们小心翼翼地传看着印章,眼神里满是郑重。陈默老先生看着这一幕,笑着对吴贤说:“你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只要有人愿意接下这根接力棒,我们的文化就永远不会消失。”

吴贤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天空。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守藏斋的院子染成了温暖的金色。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传承之路,还有很长很长。未来,他还会遇到更多的古董,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开始。但他不会停下脚步,因为他知道,守护文化,传承文脉,是他一生的使命。

夜色渐浓,学生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守藏斋。吴贤和陈默老先生坐在老槐树下,喝着茶,聊着天,聊着守藏斋的过去,聊着文化传承的未来。远处的潘家园依旧灯火通明,像一座不夜城,而守藏斋的院子里,只有虫鸣和茶香,宁静而温暖。

吴贤拿起桌上的《守藏故事集》,翻开最新的一页,上面空白着。他知道,这一页,需要用新的故事来填满——也许是下一次普查中发现的珍贵文物,也许是下一位捐赠藏家的感人故事,也许是年轻人们为文化传承付出的努力。而他,会继续用笔,用行动,用热爱,书写属于守藏、属于文化、属于未来的新故事。

属于吴贤的鉴宝与传承之旅,仍在继续。

守藏斋的老槐树叶在晚风里轻轻晃动,吴贤合上《守藏故事集》时,指腹蹭过扉页上“继吾之志”四个字,忽然想起陈默老先生白天说的话——下周要带他去拜访一位隐居在江南水乡的老藏家,据说那位老人手里藏着半卷宋代的《千里江山图》摹本,还保存着陈守藏先生早年与他往来的书信。

“江南水乡多藏家,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古宅里,说不定还藏着不少没被发现的宝贝。”陈默当时坐在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枚清代的和田玉扳指,“那位老人姓苏,早年跟着我爷爷学过鉴定,对古画特别有研究,这次去不仅能看摹本,还能讨教些古画鉴定的技巧。”

吴贤对这次江南之行充满期待。这些年他鉴定过不少瓷器、青铜器,唯独古画接触得少,尤其是宋代的画作,存世量极少,鉴定难度也高。他特意提前翻出李教授推荐的《中国古画鉴定指南》,把宋代山水画的特征、颜料成分、装裱工艺都梳理了一遍,还带着公益平台收集的几幅明清古画残片,准备请苏老先生帮忙指点。

一周后,吴贤和陈默老先生坐上了前往江南的高铁。车窗外的风景从北方的平原渐渐变成江南的水乡,青瓦白墙倒映在河面上,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苏老先生住在乌镇的西栅,那里有座百年老宅,是苏家世代相传的,里面藏着不少宝贝。”陈默望着窗外,语气里满是怀念,“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去过一次,那时候苏老先生还年轻,正拿着放大镜研究一幅元代的山水画,现在想来,那幅画很可能是倪瓒的真迹。”

抵达乌镇时已是傍晚,苏老先生的孙子苏明早已在码头等候。“陈爷爷,吴老师,一路辛苦了。”苏明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休闲的棉麻衬衫,说话温文尔雅,“爷爷已经在宅子里备好茶了,就等着你们来。”

跟着苏明穿过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很快就到了苏家老宅。宅子的大门上挂着一块褪色的牌匾,写着“墨香斋”三个字,门口两侧摆放着两尊明代的石狮子,透着股古朴的气息。走进院子,里面种着几棵桂花树,正是开花的季节,整个院子都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

苏老先生正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喝茶,看到吴贤和陈默进来,连忙起身迎接。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还拿着一本线装的古画册。“陈老弟,好久不见,你还是这么硬朗。”苏老先生握着陈默的手,又看向吴贤,“这位就是吴贤吧?早就听说你在做公益鉴宝,还建了平台,做得好啊!”

“苏老先生过奖了,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这次来主要是想向您请教古画鉴定的知识。”吴贤恭敬地说。

苏老先生笑着点点头,把手里的古画册递给吴贤:“这是我早年收集的宋代山水画摹本,你先看看,咱们边看边聊。”

吴贤接过画册,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的摹本虽然不是真迹,却临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一幅《溪山行旅图》的摹本,山石的皴法、树木的勾勒都深得范宽的精髓。“您看这山石的‘雨点皴’,摹本虽然模仿得很像,但笔触还是少了范宽真迹的那种苍劲有力,而且颜料的光泽也偏亮,没有宋代颜料的温润感。”吴贤结合之前学的知识,说出自己的看法。

苏老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不错不错!你年纪轻轻,对古画还有这么深的研究。宋代颜料用的是天然矿石,经过多年氧化,光泽会变得温润,而现代仿品用的是化学颜料,光泽会很刺眼,这是鉴别古画的关键之一。”

聊到兴起,苏老先生起身走进内屋,抱出一个木盒,里面正是那半卷《千里江山图》摹本。“这卷摹本是我祖父从一个老秀才手里买的,据说是明代画家文徵明临摹的,你看看怎么样。”

吴贤和陈默凑近一看,只见绢本上的青绿山水色彩鲜艳,江面波光粼粼,山峦层叠起伏,虽然只有半卷,却依旧能看出《千里江山图》的磅礴气势。吴贤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颜料的颗粒:“这颜料用的是‘石青’和‘石绿’,是宋代常用的矿物颜料,而且绢本的老化痕迹很自然,没有人工做旧的痕迹,确实是明代摹本无疑!”

苏老先生满意地点点头:“你说得对,这卷摹本虽然不是真迹,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一直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捐赠出去,让更多人能看到。你们公益平台要是有合适的展览,我愿意把它捐了。”

吴贤大喜过望:“太好了!我们正在筹备‘中国古画传承展’,要是能有这卷摹本参展,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古画文化!”

在乌镇的几天里,吴贤跟着苏老先生学习古画鉴定,从颜料的辨别、绢本的老化特征,到装裱工艺的演变,每一项知识都让他受益匪浅。苏老先生还把陈守藏先生早年的书信拿出来,里面记录了不少古画鉴定的技巧和趣事,吴贤都一一拍照记录下来,准备整理后收录到《守藏故事集》的续集中。

离开乌镇前,苏老先生特意带吴贤去了乌镇的一家老纸坊。纸坊的主人是苏家的世交,世代以制作宣纸为生,手里还保留着明代的造纸工艺。“古画的保存离不开好的宣纸,你们做文化传承,不仅要懂鉴定,还要懂保护。”苏老先生指着正在晾晒的宣纸,“这种宣纸用的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才能制成,保存几百年都不会变质。”

吴贤看着工匠们熟练地抄纸、晾晒,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在公益平台上开设“传统工艺保护专栏”,邀请纸坊、装裱店、篆刻坊的手艺人分享传统工艺,让更多人了解古董背后的制作技艺,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工艺。

回到北京后,吴贤立刻着手筹备“传统工艺保护专栏”。他先是联系了乌镇的老纸坊,还有之前认识的装裱大师、篆刻艺人,邀请他们拍摄短视频,分享工艺细节;又在公益平台上发起“传统工艺体验活动”,组织藏家和学生去手工作坊参观学习,亲身体验造纸、装裱、篆刻的过程。

活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热烈欢迎。第一次体验活动安排在一家清代的装裱坊,二十多个参与者跟着装裱大师学习“揭裱”技艺——把一幅破损的古画小心翼翼地揭开,去除旧的背纸,再重新装裱。“揭裱是个细活,力道轻了揭不开,重了容易把画纸弄破,得练个三五年才能上手。”装裱大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很多古画因为保存不当,破损严重,只有通过揭裱才能恢复原貌,这门手艺可不能丢。”

参与者中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学得特别认真,手里拿着小镊子,小心翼翼地揭着画纸,眼里满是专注。“我爷爷是个藏家,家里有不少破损的古画,我想学会揭裱,帮爷爷把那些画修好坏。”小姑娘的话让吴贤很感动,他知道,传统工艺的传承,正是需要这样的年轻人。

随着“传统工艺保护专栏”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手艺人主动联系公益平台,希望能加入进来。有制作古墨的匠人,有修复青铜器的师傅,还有制作传统古琴的艺人,他们都希望通过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手艺,吸引年轻人学习传承。

吴贤趁机在公益平台上成立了“传统工艺传承基金”,用来资助手艺人研发新工艺、培养学徒,还联合高校开设了“传统工艺传承班”,让手艺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授课。李教授和刘馆长也大力支持,不仅为基金捐赠了资金,还为传承班提供了教学场地和教材。

这天,吴贤正在公益平台的办公室整理传统工艺的资料,前台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位来自国外的华人艺术家想见他。“那位艺术家叫林墨,说是在海外做中国传统艺术推广,看到咱们平台的传统工艺专栏,特意回国来交流。”

吴贤赶紧来到接待室,只见一位穿着中式长裙的女士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本《守藏故事集》。“吴老师,您好!我是林墨,在法国巴黎开了一家中国传统艺术画廊,主要推广中国的古画、书法和传统工艺。”林墨起身握住吴贤的手,语气很激动,“我在网上看到你们的公益平台和传统工艺专栏,特别感动,现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传统艺术,但很多人对背后的工艺和文化了解很少,我希望能和你们合作,把中国的传统工艺和古董文化推广到海外。”

吴贤眼前一亮,这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太好了!我们可以合作举办‘中国传统工艺海外展’,把纸、墨、笔、砚的制作工艺,还有古画装裱、青铜器修复的过程展示给海外观众,再配合古董真品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林墨点点头:“我已经在巴黎联系好了展览场地,还邀请了当地的博物馆和艺术院校合作,要是你们能提供展品和手艺人,咱们下个月就能开展!”

接下来的一个月,吴贤和林墨忙着筹备海外展。他们从公益平台的合作手艺人中,挑选了造纸、制墨、装裱、篆刻四位手艺人,带着他们的作品和工具前往巴黎;又从国家博物馆借来几件明清时期的古画、书法和文房四宝,作为展览的核心展品。

海外展开幕那天,巴黎的展览大厅里挤满了观众。四位手艺人现场展示造纸、制墨、装裱、篆刻的过程,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有位法国观众看着工匠制作宣纸,惊讶地说:“原来中国的纸是这样做的,太神奇了!我之前买过一幅中国古画,现在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复杂的工艺。”

林墨在一旁笑着解释:“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这些都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贤则在展厅里为观众讲解古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从宋代的山水画到明代的文房四宝,每一件展品都让观众听得入迷。有位海外华人观众看完展览后,激动地对吴贤说:“我在海外生活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这么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谢谢你把这么好的文化带到海外,让我们这些华人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文化魅力。”

海外展的成功,让吴贤更加坚定了推广中国传统艺术的决心。他和林墨约定,以后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国家举办海外展,把中国的古董文化和传统工艺带到更多地方。

从巴黎回来后,吴贤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公益平台的“传统工艺传承班”首批学员顺利毕业,其中有五位学员被国家博物馆和地方博物馆录用,成为了传统工艺修复师;还有三位学员自己开设了手工作坊,继续传承传统工艺。

吴贤特意去参加了毕业仪式。看着学员们拿着毕业证书,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他想起了苏老先生的话:“传承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下去。”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就像在播撒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这天晚上,吴贤又来到守藏斋。院子里的桂花树又开了,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陈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本新出版的《守藏故事集》续集,里面收录了苏老先生的《千里江山图》摹本故事,还有传统工艺手艺人的故事。

“你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陈默把书递给吴贤,“我爷爷当年守护古董,是为了守护文脉;现在你做公益鉴宝、推广传统工艺,也是为了守护文脉。只要有人一直在做,咱们的文化就不会断。”

吴贤接过书,翻开第一页,上面印着守藏斋的照片,还有一行字:“守藏之路,永无止境;文脉传承,生生不息。”他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在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像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

他知道,属于他的守藏之路,还有很长很长。未来,他还会遇到更多的古董,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开始。但他不会停下脚步,因为他知道,守护文化,传承文脉,是他一生的使命。

夜色渐浓,守藏斋的灯光依旧亮着,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文化传承的道路。而吴贤,会继续带着这份使命,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书写更多属于守藏、属于文化、属于未来的新故事。

属于吴贤的鉴宝与传承之旅,仍在继续。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神道丹尊将明魂断桃花村百鬼夜行盛宠之嫡妻归来让你选召唤兽,你却在选老婆?颜语新书神医御兽后大明小郎君神医废材妃丹崖仙途肤浅者巅峰宝鉴万古神帝起点笔趣阁我的竹马是男配女施主请留步侯门福妻名门婚爱,高冷老公太任性豪门巨星之悍妻养成追你没商量灵气复苏,从承包山头开始
经典收藏回到二十年前,我成了阿飘不曾宣之于口的秘密你咋掉到七十年代去啦?山海九圣录武祖之巅我在旧上海等你穿书后,我把龙傲天男主攻略了!从医十八年,重生到高考报志愿前天价哑妻:夫人带球跑了!重生六零年代,萌娃有空间末世重生我靠囤货零元购硬核求生我在侯府当调解员,被全家宠了簪星龙图案卷集吃货在修仙文里搞美食东隅虽逝六姑娘一言不合就心狠手辣这不是意外南娇宠重回五岁意外开挂小姑娘她杀疯了
最近更新师尊今日又把徒弟养歪了老祖宗三岁半,片场捉鬼引爆热搜初恋大佬软又甜学霸穿成恶雌后,全兽世疯狂沦陷千古情圣江天余敲骨吸髓?重生另选家人宠我如宝丑雌一胎七崽?兽夫们跪求复合小厨娘的菜,今天又发光了吗妖书诡闻入夜沦陷恶毒女配成神豪,绝嗣大佬争着宠囊中妖直播,然后碰瓷男主我靠偷看日记在黄泉游戏里封神我死后第五年,疯批皇帝还在招魂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快穿:反派BOSS是醋精我,玄门祖宗,许愿超灵的!无限续货系统,我带百姓富甲一方瞬移凶案现场,真千金被团宠了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