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首页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赵原柳莎医路青云免费阅读全文巨星重生手札重生之恶魔猎人放开我的安妮明星潜规则之皇都市之纵意花丛医路青云类似小说极限伏天网游天龙:我能透视一切人赚麻了重生之激情岁月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全文阅读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txt下载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

第151章 天厌之:圣途上的礼与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卫国都城帝丘的宫墙外,杨柳新绿沾着暮春的细雨。孔子的马车停在侧门,车夫拉紧缰绳,车轮碾过青石板的水声溅湿了车辙。南子的使者刚离开,子路按着腰间的剑站在车旁,眉峰拧成沟壑:“夫子,此妇人名声狼藉,何必见之?” 孔子掀起车帘,雨丝落在他的缁衣上,鬓角的白发被风吹得颤动:“我若有不当之行,上天厌弃我吧!上天厌弃我吧!” 这声对天的起誓,像一颗被雨水浸泡的种子,在两千多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思想史的参天大树 —— 它藏着圣人面对质疑的坦荡,裹着乱世中礼与欲的交锋,更映着师徒之间信任与困惑的永恒张力。

一、帝丘风云:南子与卫国的权力漩涡

南子绝非寻常的卫国夫人,而是搅动春秋政坛的复杂存在。她本是宋国公主,嫁与卫灵公为妻,却因与公子朝的私情闻名诸侯。《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 “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公子朝是卫灵公的庶兄,这场公开的会面让卫国沦为列国笑柄。鲁定公十年,孔子初至卫国,听到的第一桩丑闻便是 “灵公与南子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叹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南子在卫国的争议之烈。

但南子的权力远超后宫妇人。卫灵公晚年怠政,朝政实际由南子掌控,她通过 “挟君以令臣” 的方式干预国政。大夫王孙贾曾问孔子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暗指南子虽非 “奥”(君主)却如 “灶”(实权者),需刻意逢迎。孔子答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表面拒绝,实则深知在卫国推行仁道,绕不开这位掌握实权的夫人。当时卫国的局势错综复杂:太子蒯聩因不满南子专政,派刺客刺杀未遂,被迫流亡晋国;灵公偏爱幼子郢,却又受制于南子;大夫孔悝等夹在各方势力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权力真空状态,让南子成为孔子不得不面对的政治存在。

南子召见孔子,背后有深层的政治考量。她虽以美色闻名,却也渴望借助孔子的声望巩固地位 —— 这位 “万世师表” 的到访,能为她的统治增添几分合法性。而孔子见南子,同样带着 “行其道” 的期待:卫灵公曾问孔子 “居鲁得禄几何”,答 “奉粟六万”,卫灵公遂 “亦致粟六万”,看似礼遇,却始终不委以实职。孔子或许希望通过南子向灵公传递政治主张,正如他在齐国见景公时通过晏婴搭桥,在楚国见昭王时借助叶公引荐,这是乱世中士人 “曲线救国” 的无奈选择。

卫国的宫廷礼仪为这场会面蒙上更复杂的面纱。按照周礼,诸侯夫人接见异国大夫需 “设帷帐,隔而语之”,《礼记?内则》规定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南子召见孔子的地点设在 “细腰宫”,这是她在宫中的起居之所,陈设奢华,柱上雕刻的缠枝莲纹缠绕着暧昧的气息。见面时,南子 “环佩玉声璆然”,从帷帐后走出,孔子 “北面稽首”,南子还礼时的玉声在空荡的宫殿里回响,每一声都敲在卫国的权力天平上。这场隔着帷帐的会面,既是礼仪的遵守,又是越界的试探 —— 南子以夫人之尊接见异国学者,本身就打破了 “后宫不得干政” 的成规;孔子以礼相见,却难免落入 “近妇人” 的嫌疑。

二、夫子之见:乱世中的行道之选

孔子见南子的举动,绝非一时冲动,而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实践。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陈蔡绝粮、匡地被围、桓魋伐树等险境,早已练就 “危行言逊” 的生存智慧。见南子之前,他在卫国已停留十个月,目睹 “卫多君子” 却 “政多乱” 的局面,深知若不接触权力核心,“克己复礼” 的主张终将沦为空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这种怀才不遇的焦虑,让他不得不放下身段,与南子这样的争议人物周旋。

孔子的 “见”,严格遵循着周礼的边界。他初见南子时 “入门而右,北面再拜”,完全符合 “士见夫人” 的礼仪;交谈时 “言不及私,唯论王道”,据《孔子家语》记载,南子问 “夫子之道,可得闻乎”,孔子答 “王道者,必以仁政,必以礼治,必以民为本”,始终围绕治国理念展开。会面结束后,孔子 “退而命驾”,未作片刻停留,这种 “有礼有节” 的态度,与后世传言的 “私会” 截然不同。正如他对颜回所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使面对南子这样的争议人物,也坚守着礼的底线。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孔子对 “礼” 的理解超越了表象。他曾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认为礼仪的本质是 “敬” 与 “和”,而非外在形式。见南子的 “礼”,是对卫国政权的尊重,更是向卫国民众传递 “吾道不孤” 的信号 —— 连备受争议的南子都愿倾听孔子之道,普通百姓更应信服。当时卫国的百姓 “多贫且贱”,《诗经?邶风》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的诗句,道出底层人民的疾苦,孔子希望通过南子影响卫灵公推行仁政,哪怕只有一线可能,也不愿放弃。

孔子的选择,还暗含着对 “权变” 的把握。他曾教弟子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权” 即通权达变的智慧。在鲁国时,他任大司寇期间 “堕三都”,联合国君削弱大夫势力;周游列国时,在陈绝粮仍 “弦歌不辍”,这些举动都非死守教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见南子,正是这种 “权变” 的体现 —— 在 “道不行” 的大环境下,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正如孟子所言 “孔子,圣之时者也”。

三、子路不悦:师徒间的信任裂痕

子路的 “不悦”,绝非简单的愤怒,而是蕴含着多重复杂情绪。作为孔子最忠诚的弟子,他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始终以保护夫子为己任。在匡地被围时,是子路持剑护卫;在陈绝粮时,是子路冒死寻粮。他对孔子的崇敬近乎信仰,容不得任何人玷污夫子的声名,而南子的秽名与孔子的圣名,在他看来如同水火不容,这种认知让他对 “子见南子” 产生强烈的心理排斥。

子路的不悦,还源于他对 “礼” 的朴素理解。与孔子的 “权变” 不同,子路更坚守 “礼” 的外在形式,认为 “男女授受不亲” 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他曾问孔子 “君子尚勇乎”,孔子答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可见子路的 “勇” 常与 “义” 的严格标准绑定。在他眼中,南子是 “无义” 的代表,孔子见之便是 “近不义”,违背了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的教诲,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让他难以理解夫子的选择。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子路对 “行道” 方式的质疑。他追随孔子多年,渴望看到夫子 “得君行道”,但在卫国看到的却是 “灵公问陈”(问军事)而非问政,看到的是夫子与 “淫乱” 的南子会面,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让他困惑。《论语?先进》记载子路 “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见他是行动派,重视实际成效而非迂回策略。在他看来,与南子周旋是浪费时间,甚至可能玷污孔子的声誉,这种务实的焦虑,化作了直白的 “不悦”。

子路的反应,还折射出孔门内部的思想分歧。孔门弟子中,冉有长于政事,子贡善于言语,颜回深悟仁道,而子路偏重合乎礼教的行动。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各有侧重,子路尤其看重 “名正言顺”,认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夫子见南子可能导致 “名不正”,进而影响 “道” 的传播。这种担忧并非多余,《史记》记载 “孔子去卫,过曹,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可见当时已有针对孔子的负面言论,子路的不悦,实则是对夫子声誉的维护。

四、夫子矢之:对天起誓的神圣性

孔子对天起誓的举动,在春秋时期具有特殊的严肃性。“矢” 即 “誓”,《说文解字》“矢,弓弩矢也”,引申为 “以矢为誓” 的庄重仪式。当时的人们认为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对天起誓是最高级别的承诺,《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书?牧誓》“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可见 “天” 是裁决是非的终极权威。孔子选择对天起誓,而非向子路解释,是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涉及个人品行的质疑,唯有诉诸至高的 “天” 才能证明清白。

“天厌之” 的 “厌”,并非简单的 “厌恶”,而是 “弃绝” 之意。《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左传?昭公十五年》“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可见 “天厌” 意味着失去天命的庇护,在宗法社会中是最严重的诅咒。孔子连说两遍 “天厌之”,强化了誓言的力度,相当于现代语境中的 “如有违礼,愿受天打雷劈”,这种决绝的态度,展现了他面对质疑的坦荡 —— 若非问心无愧,绝不会以如此严重的誓言自证。

这声誓言,还暗含着对师徒关系的痛心。孔子对弟子向来 “因材施教”,对子路更是 “由也兼人,故退之”,常用严厉的方式引导他。但这次 “矢之”,更像是无奈的呐喊 —— 连最亲近的弟子都无法理解自己的苦心,不得不求助于上天的见证。《论语?子罕》记载孔子 “吾谁欺?欺天乎?”,可见他认为欺骗上天比欺骗人更不可容忍,这种对 “天” 的敬畏,与他 “敬鬼神而远之” 的态度并不矛盾 —— 他不信鬼神显灵,却坚信 “天” 代表着永恒的道义法则。

誓言背后,是孔子对 “德” 的坚守。他曾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将个人品德视为立身之本。面对南子这样的争议人物,他早已预料到可能的非议,但坚信 “身正不怕影子斜”。《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困境中保持操守是他的信条。对天起誓,实则是向子路、向世人宣告:我的行为虽看似可疑,却符合内心的道德准则,经得起上天的检验。

这声誓言,更藏着乱世中圣人的孤独。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所到之处不是被礼遇而后疏远,就是被围困而后驱逐。在卫国的这次争议,只是他漫长漂泊中的一个缩影。当最信任的弟子都产生怀疑,他能倾诉的唯有 “天”—— 这个无形却公正的存在。《论语?宪问》中孔子 “莫我知也夫” 的感叹,《微子》中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的共鸣,都印证了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而对天起誓,是孤独中的坚守,是黑暗中的微光。

五、历史回响:后世对 “子见南子” 的解读

从战国到明清,“子见南子” 的故事不断被重构,成为解读孔子形象的棱镜。《论语》仅用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二十七字记载,却为后世留下巨大的诠释空间 —— 有人为孔子辩护,有人质疑其行为,这些争论恰如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观。

战国时期的孟子,率先为孔子辩护。他在《万章上》中说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将 “子见南子” 置于孔子 “厄于陈蔡” 等困境中,强调圣人 “遭厄” 时的无奈。孟子认为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圣人的行为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见南子正是 “可以仕而仕” 的选择,不应苛责。

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详细记载了事件的背景,特别提到 “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强调孔子的 “不得已”。他还记录了孔子见南子后的举动:“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暗示孔子对卫灵公的失望,间接为 “见南子” 的动机正名 —— 非为美色,只为行道。

唐代的韩愈,在《原道》中将 “子见南子” 视为圣人 “屈己行道” 的例证。他说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强调孔子 “以道统为重,不拘小节”。韩愈本人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屡遭贬谪却不改其志,他从孔子见南子中看到的是 “道高于名” 的担当 —— 为了推行正道,不必回避世俗的非议。

宋代的朱熹,从 “存理灭欲” 的角度解读。他认为 “南子虽有淫行,然其招孔子,亦有礼意”,孔子见之 “亦事之不得不然者”,但子路的不悦 “正见得子路之心,非谓夫子有不正当处也”。朱熹特别强调 “夫子矢之,非为子路疑己,乃欲晓子路以理之当然也”,将这场争议转化为 “理” 与 “欲” 的斗争,孔子的誓言是 “存天理” 的体现,子路的不悦是 “遏人欲” 的表现。

明代的李贽,提出颠覆性解读。他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说 “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肯定南子的见识,认为孔子见南子是 “圣人与常人同” 的证明。李贽的解读挑战了传统的性别偏见,将事件视为平等的思想交流,而非 “圣人与淫妇” 的对立。

清代的康有为,从维新变法的角度诠释。他认为 “孔子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孔子周游列国,欲以王道救天下,见南子乃权宜之计”,将孔子塑造成 “与时俱进” 的改革者,见南子是为了 “通权达变”,这种解读服务于他 “托古改制” 的政治主张。

这些解读的差异,本质上是不同时代对 “礼”“欲”“道” 关系的理解差异 —— 有的强调礼的形式,有的重视道的本质,有的突出权变的智慧,共同构成了 “子见南子” 的诠释史,也让这个故事始终保持思想的生命力。

六、礼与欲:永恒的人性命题

“子见南子” 的核心争议,在于礼的边界与欲望的张力。南子作为 “好色” 的象征,孔子作为 “好德” 的代表,两人的会面本身就构成了 “德” 与 “色” 的戏剧冲突。《论语》中孔子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的感叹,恰是对这种普遍人性困境的洞察 —— 道德的追求常被欲望的诱惑干扰,而如何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春秋时期的 “礼”,对男女交往有严格规定。《礼记?内则》“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曲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这些规定的初衷是 “防淫泆”,维护社会秩序。但南子召见孔子时,“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虽有 “絺帷” 相隔,仍突破了 “不亲授” 的常规,这种礼仪的微妙越界,正是争议的导火索。

孔子的态度,体现了对 “礼” 的辩证理解。他既主张 “男女授受不亲”,又认可 “嫂溺,援之以手” 的权变(《孟子?离娄上》)。在他看来,礼的本质是 “爱人”,而非僵化的教条。见南子的 “礼”,是对卫国政权的尊重,是为了推行 “爱人” 的仁道,这种更高层次的 “义”,可以暂时超越具体的礼仪规范。正如他所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 即适宜,是判断行为的最终标准。

南子的形象,在历史中被不断妖魔化,反映了对女性权力的恐惧。事实上,南子的 “淫” 与她的政治权力紧密相关 ——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干预政治常被污名化为 “淫乱”,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皆是如此。南子召见孔子,可能确有利用其声望的意图,但将其动机完全归结为 “好色”,难免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从这个角度看,“子见南子” 的争议,暗含着性别权力的不平等。

七、师徒之道:信任与理解的艰难

孔子与子路的这场冲突,揭示了师徒关系的深层悖论:最亲近的弟子,往往最难以理解师父的深层用心。子路对孔子的忠诚毋庸置疑,但他的 “不悦” 恰恰说明,信仰的坚定有时会阻碍理解的深入。孔子曾评价子路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认可其能力却认为他未达仁道,这种差距在 “子见南子” 事件中暴露无遗。

孔门师徒的相处模式,本就是 “教学相长” 的过程。颜回 “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能从孔子的行为中领悟深意;子贡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善于举一反三;而子路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常因直言不讳受到孔子的批评。这种差异并非优劣之分,而是性格与悟性的不同,“子见南子” 事件让这些差异浮出水面,也让师徒关系在冲突中深化。

孔子对天起誓,而非向子路详细解释,暗含着教育的智慧。有些道理需要亲身体悟,而非语言能传递,正如《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可能希望子路通过这件事明白 “权变” 的重要性,明白 “道” 的推行往往需要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寻找路径。后来子路在卫国为官,“蒯聩之乱” 中因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而死,践行了孔子 “杀身成仁” 的教诲,可见他最终理解了夫子的担当。

师徒之间的信任,往往在质疑中变得更牢固。子路的 “不悦” 是出于对夫子的在乎,孔子的起誓是出于对弟子的坦诚,这种真实的情感互动,远比 “盲目服从” 更有价值。《论语?子罕》记载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可见师徒之间常有类似的冲突,但这些冲突从未动摇他们的根本信任,反而让 “仁” 的理念在碰撞中更清晰。

八、圣凡之间:孔子的人性光辉

“子见南子” 事件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展现了孔子的 “圣性” 与 “凡性” 的统一。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会面临质疑、需要辩解的人;他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在乱世中艰难抉择的实践者。这种 “人” 的特质,让他的形象更真实,也让他的思想更有温度。

孔子会愤怒。当子路 “不悦” 时,他的起誓带着情绪的波动,这种愤怒不是对弟子的不满,而是对 “不被理解” 的委屈。《论语》中孔子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的怒斥,“老而不死是为贼” 的批评,都展现了他真实的情感,这种 “怒” 源于对 “礼” 的坚守,而非个人的情绪失控。

孔子会妥协。见南子本身就是一种妥协 —— 向现实权力的妥协,向复杂人性的妥协。但这种妥协不是放弃原则,而是 “和而不同” 的智慧。他曾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与南子的会面是 “和”(保持和谐关系)而非 “同”(认同其行为),这种妥协中的坚守,正是凡人难以企及的圣人境界。

孔子会孤独。对天起誓的背后,是深层的孤独感 —— 连最亲近的弟子都无法理解自己的选择,这种孤独是思想者的宿命。但他从未因孤独而放弃,始终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在孤独中前行的勇气,正是他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

九、当代镜鉴:公共人物的私德与公义

“子见南子” 的争议,在当代社会仍有强烈的现实回响。公众人物的私人交往与公共形象的关系,始终是舆论的焦点 —— 正如孔子见南子被质疑,现代社会中政治家的私人会面、学者的跨界交流、明星的社交往来,也常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其中蕴含的 “私德” 与 “公义” 的关系,与两千多年前的命题一脉相承。

公共人物的私人行为,确实可能影响其公共信誉。孔子若真与南子有不当关系,其 “克己复礼” 的主张便会失去说服力;现代政治家若在私人交往中受贿,其 “廉洁奉公” 的承诺也会沦为空谈。从这个角度看,子路的 “不悦” 有其合理性 —— 公众人物的私德是公义的基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的古训仍具现实意义。

但将私人交往简单等同于私德问题,可能陷入 “道德绑架” 的误区。南子虽有争议,孔子见之未必是 “私德有亏”,可能是出于公共事务的需要;现代学者与有争议的企业家交流,未必是 “同流合污”,可能是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这种将私人交往 “道德化” 的倾向,容易忽视公共事务的复杂性,正如孔子需要见南子以推行仁道,现代人有时也需要与争议人物合作以实现公共目标。

更重要的是,应区分 “私德” 与 “公义” 的边界。私德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公义指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二者相关但不等同。有人私德完美却损害公共利益,有人私德有亏却推动社会进步,这种复杂关系要求我们避免简单的道德评判。孔子见南子的争议,恰是提醒我们:评价公共人物应兼顾私德与公义,更应看重其行为的公共效果,而非私人交往的表象。

十、天不语:历史的沉默与回响

卫国的雨早已停了,帝丘的宫墙也早已化为尘土,但孔子的誓言仍在历史的风中回响。“天厌之” 的呐喊,最终没有得到上天的回应 —— 天从未开口评判谁对谁错,这种沉默恰恰是历史的智慧:它将判断的权力交给每一个时代的人们,让我们在争议中思考礼与欲、信任与理解、私德与公义的永恒命题。

从帝丘的会面到今天的解读,“子见南子” 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孔子的处境,更是每个人内心的挣扎 —— 我们何尝不像孔子那样,在坚持原则与通权达变之间徘徊?何尝不像子路那样,在信任与质疑之间摇摆?正是这种普遍的人性共鸣,让这个古老的故事始终充满生命力。

或许,答案就藏在孔子对弟子的教诲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里的 “本”,是真诚的初心,是对 “仁” 的坚守。孔子见南子的初心是推行仁道,子路不悦的初心是维护师道,二者的 “本” 皆是善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历史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让我们在不同的立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仁道”。

天虽不语,但人心自有评判。孔子的誓言最终化为《论语》中的二十七字,子路的不悦成为思想史的注脚,南子的身影隐入卫国的迷雾,而 “仁” 的种子,早已在这场争议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跨越时空的参天大树,为每个在乱世中坚守正道的人,提供一片精神的绿荫。

喜欢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最强异能比蒙传奇我的老爹是重生血嫁,神秘邪君的温柔绝世战祖我的美女总裁天庭典狱长重生之我要冲浪魔兽世界之吉尔尼斯王子悠闲直播:开局国宝赖上我总裁强势爱:染指,小甜妻!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名门枭宠:老婆,乖一点娇妻入怀:恶魔总裁来自阴间爱在东南枝神医废材妃特工冷妃:绝情王爷休想逃巅峰宝鉴极品大昏君我们村的阴阳两界
经典收藏开局亿万增幅,玩家被我破防了率土:这个盟主有亿些小钱重生之陆少的小娇妻网游:我有一箭可破万物我的坏坏女友一人之,唐门,离群之刺[HP]里德尔小姐和斯内普先生最强科技玩家我靠系统养活十八个弟弟妹妹陆神的国服女友说好的综漫世界,漫威是什么鬼?我在游戏王里不当人求生游戏:我的外挂能叠加斗罗:在武魂殿我谈个恋爱怎么了当欧皇穿进了求生游戏网游之天下第一万界无敌从斗破开始拥有日月星辰某科学的流体掌控诸天穿越指南
最近更新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八零遭恶亲算计,我主打六亲不认迷雾纪元:我的木屋能吞噬万物和骚话前辈搭档是种工伤火影:我纲手之夫,统战木叶港片太子:女厕藏枪认错人山海经中山的故事棋王林默穿书六零:军婚后的平淡日子流浪传奇:废土打金手册制霸NBA:从落选秀到超级巨星荒岛求生之我的入职考试虚拟纪元往事普攻斩杀,我全点攻速你不炸了?四合院:参军归来,我教众禽做人满级传球,从多特青训杀穿全欧官居一品养黛玉带着外挂,她在万族战场杀疯了大道污染:靠模拟杀穿克鲁苏!嬿婉传:本宫踩碎凤冠登帝位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txt下载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全文阅读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